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

[助孕]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診斷篇.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診斷這幾年在婦產科愈來愈常看到,但其實根據統計,仍可能有近70%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未被診斷出來!今年(2018)澳洲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卓越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發表了一份針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或稱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的更新指引!這份指引也為歐洲生殖醫學會及美國生殖醫學會所引用,在台灣的我們也應該對這個指引多所了解。本文就先從診斷說起,並且分成女性自我診斷,以及醫療專業診斷兩個部分。

大方向是,目前診斷「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主流是沿用2003年由生殖內分泌專家在鹿特丹所訂下的標準:(1)高雄激素血症或多毛症(2)排卵功能障礙(3)卵巢呈現多囊性變化,這三者符合兩者就符合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診斷(共四種表型,如下圖)

這個診斷標準看似簡單,實則在定義以及實際測量準確度有一些爭議及困難,也因此使得診斷上有時會出現一些模糊地帶,這個比較偏專業的部分,就不在衛教的範圍,就放在文末再討論囉。

自我診斷的部分,如果女性有(1)月經不規則,或(2)雄激素上升的症狀(體毛較多易長痘痘雄性禿),應該要小心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可能。

這個月經不規則,其實代表著「排卵功能障礙」。不規則是有定義的,根據指引中的建議:

如果有上述狀況,應該要求診婦產科,看看有沒有除了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以外的疾患造成月經的異常!有人問,那如果月經規則就沒有排卵功能障礙的問題嗎?其實還是有,雖然僅佔少數,但確實有些女性週期大致上規則,但卻沒有正常排卵,這類女性就可能需要藉由一些檢查(例如血清黃體素)來診斷了。

雄激素的上升通常表現在兩個部分,一個是體毛的量及分布、另一個是長痘痘。先講體毛,並不是多就異常,體毛分布的「部位」其實才是重點!評分體毛是否過多可以用圖像評分加總來看(如下圖),總分加總超過3分以上就可能有雄激素過剩的情形。

女性易長痘痘也要小心可能是雄激素過剩造成!雖然目前並沒有較佳的圖像推斷評分方式,但若時常在臉部、胸部、肩膀、或背部出現易發紅的痘痘且數量超過10顆以上,而且對局部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話,也是雄激素過剩的徵象!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女性也較易出現包括焦慮、情緒低落、肥胖、難孕或不孕、胰島素阻抗上升、代謝性症候群和心血管疾病,但這些並不是診斷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必要條件。不過反過來說,如果有上述這些情形,月經又不規則的女性,即使沒有多毛的症狀,也要小心可能有多囊的情形!

最後討論一些醫療專業診斷的部分,也就是如果到了醫療院所,醫師可能會協助做哪些檢查。這些比較專業複雜的部分讀者就斟酌參考囉。首先高雄激素血症,由於直接測定男性素濃度的檢查準確度迥異,根據指引的建議,最理想的檢測方式是計算Free androgen index (FAI = 100 x (total testosterone/SHBG))或是計算Free testosterone的量。如果不得已要做單項的測量,才考慮直接驗Free testosteronetotal testosteroneDHEASAndrostenedione。而且標準值的界定其實需要根據不同實驗室提供的標準,並且最好經過測量目標族群後的統計結果來訂定。巷子內的朋友就會懂這其中有諸多不太可行之處,台灣目前沒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許醫師過去詢問了幾位各大醫學中心的醫師,診斷的標準也不盡相同,所以這個部分其實還有待學者專家的整合。

最後是超音波診斷的部分,也是爭議相當多的地方。原始的鹿特丹標準訂的是單一顆卵巢上出現12顆以上2-9毫米的小濾泡(PCOM)、或整個卵巢的體積經計算在10立方公分以上。這個標準在近幾年隨著超音波的進步不斷受到挑戰,而且在正常的青少女可能有70%的女性會出現這樣的超音波表現。根據指引的建議,在初經後的8年內不建議用PCOM來當作診斷標準,而且定義PCOM的小濾泡的數量建議在單一顆卵巢達到20顆以上。若是用腹部超音波,則主要用體積來做斷標準(10 mL以上)。近幾年進一步的討論則是用抽血檢驗血清AMH指標來取代超音波偵測多囊的型態,但尚未納入指引中,隨著研究資料的累積AMH甚至可能比超音波更準確,在未來也許可以期待看看。

對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診斷還有疑問嗎?歡迎在底下留言或是到許醫師的臉書專頁留言或留訊討論喔!

2018年7月20日 星期五

[爆卦] 調整飲食可以控制生男生還是生女生嗎?


在自然界有許多動物在不同的情境下會改變男性或女性子代的比例,大部分的改變機轉還在研究中,而這些機轉都沒有在人類身上發現。目前全世界粗估的出生男女比例,大都維持在1:1左右(男生稍多些)。但是,我們仍舊常看到有些夫妻在生兒育女時常常反覆出現同一個性別的小孩,「十兄弟」的故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大誤),也因此科學界仍舊持續探索著,認為可能還是有某些機率以外的因素會影響子代的男女比例。今天我們就從科學的角度,來探究這個問題。

在開始討論這個問題前,許醫師還是要強調一下,身為生殖醫學科醫師,許醫師極力反對性別的歧視,不管是對男或是對女!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庸,不論孩子的性別性向發展,都應該給予最大的尊重,保持我們對自然界的敬畏,人類才能永續繁衍。

問題一、生男生女到底是男生決定還是女生決定的?
答:這本來是一個單純的科學問題,卻常常被誤用來做社會文化的批判,希望大家保持著中性的心態,不要以訛傳訛。這個問題的答案目前仍存在很多假說。從授精的生理來看,精蟲所帶有的X及Y染色體是決定子代性別的關鍵,因為女性卵子只能提供X染色體,如果卵子與帶有X染色體的精蟲結合,子代就是女性;如果卵子與帶有Y染色體的精子結合,子代就是男性。所以,孩子是男是女,要靠男性的精蟲來決定!從環境的方面來說,精蟲在達到輸卵管與卵子結合前所經過的環境,是不是對不同染色體的精蟲造成了一個篩選的效應,這是目前科學界仍持續研究的,也因此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女性的內生殖器環境決定了人類子代的性別比例。

問題二、網路上說調整飲食可以增加生男或生女的機會?
答:這個問題分成兩個部分來答:調整酸鹼的飲食其他飲食方式。首先,網路上流傳說「利用食物調整身體的酸鹼度,可以改變X與Y染色體精蟲的比例,因為X與Y染色體的精蟲在不同的酸鹼值下活動比例不同」。這個完全是腦補來的,而且這腦補說老實話也補錯了方向!
1. X與Y染色體的精蟲在不同酸鹼值下存活/活動比例不同: 這個是真的(下圖)!但是但是,實驗室所用的酸鹼值(尤其偏鹼的部分)根本不可能在人體血液中出現,而且改變的比例都在正負5%內,根本太少。而且而且,不管你吃的是甚麼食物,對於血液裡面的酸鹼變化的影響都只能在pH 7.35-7.45之間游移,變化也根本太小!
2. 所以應該要試圖改變的是「陰道」裡面的酸鹼度囉?是的這個還合理一點,藉由飲食改變陰道的酸鹼度在過去的研究看起來稍微可以辦到,但是但是,那是藉由改變陰道裡面的益生菌種類的比例,也不是說吃了甚麼偏酸或偏鹼的食物直接可以改變的!!
3. 改變了陰道的酸鹼度,可能會增加陰道感染的風險,而陰道感染跟骨盆腔發炎有關,骨盆腔發炎又跟不孕症有關,所以企圖改變陰道酸鹼環境究竟好不好仍有爭議!
所以,直接下結論:飲食調整身體酸鹼度增加生男或生女的機會 = 不可行!

第二個部分,那到底飲食會不會影響生男會生女的機會?答案是過去有一個研究(唯一一個)認為會!這個回溯性研究結果出來在當時(2008年)也是掀起了一波討論,但後來就沒有相關的報告了。該研究發現,在準備懷孕前若有較高的熱量攝取,或是每天早上有吃一碗麥片(Cereal)的女性,有較高的機會生男生(下圖)。我要強調的是這是一個回溯性研究,研究結果本來就比較容易出現偏差而失真,再加上只有這篇研究有這樣的結果,證據力薄弱,參考參考就好!而且其實攝取較高熱量這件事,理論上造成的血糖上升會讓陰道中的乳酸菌活性增加,而使陰道的環境偏酸性,也因此理論上X染色體的精蟲存活機會較高,但統計結果卻是男生較多(恰好相反!),表示這其中的交互作用可能相當複雜,不是吃甚麼就一定會有怎麼樣的結果!

寫到這裡我想大家都頭暈了,我還是直接講結論好了:
1. 用改變飲食來控制生男生女,在人類身上沒有充足科學證據,理論上不可行!
2. 就算學理上有那麼一點可能,成功的機會仍低(無法大幅度改變男女比例)
3. 如果硬要試,就目前的研究來看,我只能勉強說:想生男生的備孕期間多補充熱量,而且熱量來源最好是蛋白質而非澱粉;想生女生的備孕期間要減少總熱量攝取,但還是要吃澱粉類的食物。

這篇文章是許醫師首次嘗試用科學論證的方式爆卦,大家可以當作茶餘飯後的消遣文,品味一下其中的微妙之處。很多偏方,或許有效或許無效,都需要有好的證據來佐證,尤其如果是可能會傷身的偏方,更要小心慎選使用啊!

還有懷孕相關的問題嗎?歡迎到許醫師的臉書留言或留訊息討論喔:

[順產] 孕期要補充維生素D嗎?



懷孕期間維生素D缺乏可能出現的相關併發症包括: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壓、羊水過少、早產、胎兒低體重、產後憂鬱、周產期併發症等(下圖)儘管相關證據累積愈來愈多,目前因為缺乏大規模隨機分派試驗,各大醫學會(包括我們常引用的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對孕期維生素D的使用目前尚無較明確的共識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在2011年就提出維生素D在孕期的建議2017年也再次確認了這份建議的內容:目前建議對可能有維生素D缺乏的危險因子的女性進行檢測,包括:住在天氣較冷或緯度較高的地方、常穿著防曬衣物、膚色較深者。檢測的方式是驗血清的25-hydroxyvitamin D (25-OH-D)。目前對於正常值的界定普遍認為至少要20 ng/mL (50 nmol/L)以上較不會有骨骼的問題,而32 ng/mL (80 nmol/L)以下就可界定為維生素D低下。

若懷疑有維生素D低下的問題,可以考慮口服補充維生素D;每日建議的劑量在1,0002,000國際單位,劑量甚至高到每日4,000國際單位目前認為也是安全的。對於常規的孕期補充,則建議,在懷孕或哺乳期間每日補充6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不過目前大多的孕期綜和維他命所含的維生素D都只有400國際單位,是否需再補充額外的量目前沒有好的建議。

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在2014年也出版了一份指引,同樣建議對於可能有維生素D缺乏的孕婦進行篩查,包括:膚色深、肥胖、有子癲前症風險、腸胃道功能不良影響脂質吸收者。至於有關維生素D的補充,則分成三個族群來建議:
一、對「一般孕產婦」族群,建議每日補充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
二、針對「維生素D不足的高危險群」,包括膚色較深、較少日曬、或肥胖的女性,建議每日補充至少1,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而針對高危險子癲前症的孕產婦,則建議每日補充至少8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並配合鈣質的攝取;
三、對於「維生素D不足」的孕產婦,建議使用高劑量快速補充的方式,配合後續持續使用

而在跟我們緯度較相近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016年也提出自己的補充建議,建議女性在備孕期間就可以開始補充維生素D,且建議劑量較美國及英國高:劑量依季節及體重調整每日8002,000國際單位不等。而在懷孕期間則建議自第一孕期就開始補充1,5002,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目標在維持血清25-OH-D30-50 ng/mL;孕期的每日最高劑量也是設定在4,000國際單位。

雖然美國及英國都對孕期維生素D的補充有所建議,目前世界衛生組織鑒於維生素D使用於孕期對母體及胎兒的影響尚無充足的證據,因此並不建議對於一般孕產婦補充維生素D,而僅建議以均衡的飲食補充。而對於檢驗確定為維生素D缺乏的個案,則建議參照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的建議補充每天2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或依據各國自身的指引建議劑量。

目前根據第七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的建議,孕產婦及哺乳期間可以補充4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3,而上限攝取量則建議在2,000國際單位(近期可能會有新修訂版本喔)


小結:對於孕期缺乏維生素D的女性,補充維生素D目前大概沒有疑慮,但對於未加檢驗的孕期女性,是否需補充維生素D還值得討論。目前常見的孕產婦綜合維他命中通常也含有維生素D,或許也可以作為基礎補充之用,至於是不是需要額外增加劑量就要依個案做調整囉!


延伸閱讀:
『助孕營養品系列之一:維生素D.』
『懷孕怎麼吃才健康?』

還有其他孕期該補充的營養品的問題嗎?歡迎在這邊或點擊許醫師臉書連結留言或留訊息討論喔!

2018年7月13日 星期五

[助孕&順產] 甲狀腺功能低下可能造成不孕及流產!準備懷孕前, 妳檢查甲狀腺了嗎?


女性有六大(或有人稱七大)內分泌腺體,彼此互相影響,生育相關的荷爾蒙只是其中一環,如果其他內分泌腺體出了問題,常會影響到懷孕的機會以及孕期的穩定性,其中最常見與生殖息息的,就是甲狀腺的功能,本文將強調甲狀腺檢查的重要性,以及該如何減少其發生。

甲狀腺位於脖子的前方中央(下圖),所分泌的甲狀腺素可以調節全身細胞的新陳代謝、生長及發育,甲狀腺素的正常與否也與是否能正常排卵有關,甲狀腺功能的低下或亢進都可能造成排卵的異常!除此之外,在懷孕時胎兒的生長及神經系統的發育也需要甲狀腺素,但胎兒自己的甲狀腺必須要等到懷孕10-13週才會開始作用,18-20週時才足夠成熟,在此之前,胎兒必需仰賴母體來提供甲狀腺素,也因此在正常懷孕的狀況下,胎盤所分泌的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HCG)就有刺激甲狀腺,維持甲狀腺功能的作用!反之,如果母體處於甲狀腺素低下的狀態,就可能影響胎兒的生長,甚至阻礙胎兒的腦部發育而造成IQ的下降
臨床上有症狀的甲狀腺功能低下必須接受治療,常見的症狀包括容易怕冷、疲倦、情緒低落、便秘、體重增加,少部分甲狀腺功能低下會合併甲狀腺的腫大(上圖)。
臨床上更常見的是『沒有症狀』的甲狀腺功能低下,或稱「亞臨床甲狀腺低能症」。對於沒有要準備懷孕的女性,這類的甲狀腺功能低下通常不需要治療,只要定期追蹤即可。但如果這樣的狀況發生在備孕中或懷孕中的女性,就要依個案狀況考慮使用甲狀腺素(口服)加以治療!備孕及懷孕中不同階段的女性,評斷甲狀腺是否低下的標準都不同,需要適性治療!

甲狀腺功能的低下,目前有諸多的醫學研究顯示可能流產率增加及反覆流產有關,特別強調可能是因為仍然有一些研究顯示其相關性不大。除此之外,甲狀腺功能低下在過去的研究也與 胎盤早期剝離早產子宮內胎兒生長遲滯胎兒死亡母體妊娠毒血症胎兒發展遲緩 有關,其相關性也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的程度有關聯,對於有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女性,建議與醫師討論檢測的方式以及是否適合藉由藥物調整甲狀腺的功能!

除了甲狀腺本身的功能之外,女性較常出現的對甲狀腺的自體免疫疾患,也可能增加流產或不孕的機會!這些個案常常也都沒有症狀,必須藉由抽血檢測才有辦法發現,如果真的有這樣的問題,也需要與醫師討論治療的選擇!常見的做法包括:

除了檢查治療以外,備孕中的女性平時須注意對於「碘」的攝取。碘是甲狀腺素的原料,原料過少或過多都可能造成甲狀腺分泌的異常!關於碘該怎麼攝取,網路上資訊很多,我個人推薦可以參考閱讀國泰醫院2014年所出的營養通訊(版權為國泰醫院所有)。

有其他甲狀腺與懷孕相關的問題嗎?歡迎到許醫師的臉書留言或傳訊討論!

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助孕] 試管嬰兒治療


試管嬰兒治療是目前人工生殖治療的核心,也是不孕症治療的最終手段。這個治療方式發展至今(2018)剛好40年,是20世紀最重要的醫療進展之一,試管嬰兒治療的始祖英國的生理學家愛德華茲更因此在2010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40年來試管嬰兒進步飛快,如今已經發展到第三代的試管嬰兒治療。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試管嬰兒治療到底怎麼做,以及接受治療時的眉眉角角!爾後我們也會進一步詳述治療中每一個重要的環節,以及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在了解試管嬰兒怎麼做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自然懷孕是如何發生的(如下圖)。
生理狀況下,精子從離開男性生殖器後,一開始會停留在女性子宮頸附近,然後力爭上游的經過子宮頸、子宮腔、然後到達雙側的輸卵管。這時候如果正好遇到排卵,卵子離開卵巢被輸卵管抓到管腔內,精子卵子就會在輸卵管內相遇。一群精蟲圍繞著卵子,經過一番競爭,強壯的精蟲進入到卵子中,達到授精的目的,卵子於是成為胚胎,也就是未來要長成一個新個體的第一個細胞。胚胎會沿著輸卵管游入子宮腔中,黏合到子宮壁上的子宮內膜,從子宮內膜得到滋養胚胎的養分,這個步驟稱作著床。

試管嬰兒就是把上述的步驟,拉到女性體外來執行。(下圖) 雖然稱作試管嬰兒,但其實胚胎的形成是在培養皿上。精子卵子在培養皿上授精形成胚胎,經過培養幾天後,生殖科醫師會將胚胎送回子宮腔中,稱之為「胚胎植入」。植入後的胚胎若順利著床,便有機會成長為正常胎兒。也就是當使用試管嬰兒治療,只需要 (1)太太有可用的卵子,(2)先生有可用的精子,(3)子宮有可著床的內膜,就可以達到懷孕的目的!
試管嬰兒治療有診斷兼治療的效果,因為治療過程中把「授精」過程由輸卵管改為在體外發生,可以確定胚胎是否能夠正常生成。對於無法授精形成胚胎的個案,目前也能夠用「單一精蟲顯微注射」的方式協助授精(俗稱第二代試管嬰兒治療)。

本文僅描述試管嬰兒治療的大概念,但其實療程方案有很多的細節與選擇(上圖),有些更可能顯著影響治療的成功率,值得逐項討論!你(妳)對於試管嬰兒治療最想知道的是甚麼,在下方留言讓許醫師可以排定討論的優先順序吧!

延伸閱讀:『不孕症求子關鍵:最佳化治療步驟,最大化成功懷孕』
延伸閱讀:『不孕症治療的三個選擇:誘導排卵、人工授精、試管嬰兒』

更多不孕症治療的討論,歡迎上許沛揚醫師的臉書私訊提問喔:

[助孕] 不孕症治療的三個選擇:誘導排卵、人工授精、試管嬰兒


不孕症治療除了針對特定疾病對症下藥之外,同時可能需要輔助生殖治療。治療有三種(說穿了也只有這三個)方式,分別是:誘導排卵人工授精、與試管嬰兒(下圖)。

誘導排卵:最簡單的治療方式,但能克服的問題有限,較適用於年輕且排卵不規則的女性。每個治療週期成功懷孕的機會低(<10%),但成本也是最低的。方法是使用口服或針劑養卵藥物刺激卵泡生長,可能配合超音波追蹤卵泡生長情況及預測排卵時間,算時間在一起,自然授精。

人工授精:常配合誘導排卵以確定排卵的時間,配合排卵日將配偶的精液經洗滌濃縮處理後,用內診(無須麻醉)的方式將濃縮後的精液注入子宮腔,使精蟲能直接游進輸卵管達到自然授精的目的。成功率每週期15-25%,年齡愈長成功率愈低。

試管嬰兒:授精不在輸卵管,而在體外完成,確保胚胎的形成,再將胚胎送回子宮腔。由於需要在體外授精及培養胚胎,需要專業認證過的試管嬰兒實驗室及醫師才能施作,目前全台有超過70家的認證試管嬰兒中心。治療方案相當多變,須隨不同個案的狀況做調整。一般標準作法是用藥物刺激卵巢產生卵泡,待卵泡成熟後施行取卵手術(通常需麻醉)將卵子取出體外,將卵子於實驗室培養皿中授精,再安排時間將授精後的好的胚胎植入子宮腔中。治療成本最高,成功率也是三種治療方式中最高的(20-60%),但仍受到女性年齡的先天因素影響,年齡愈高懷孕率愈低。更多試管嬰兒資訊可以參考『試管嬰兒治療』

寫到這裡大家可能已經發現,年齡這個影響的因素很重要。愈年輕接受治療,所需要的治療方式可能較簡單,成本較低,就可以達到懷孕的目的。隨年齡增長,30-35歲的女性單純使用誘導排卵懷孕成功率較低,就可能需要選擇人工授精治療;而35-38歲以上的女性,即使接受人工授精治療成功率可能仍不理想,就可能需要試管嬰兒治療,所需花費的成本也較高。所以還是提醒大家:生育要趁早啊!

延伸閱讀:『生育要趁早-年齡與不孕症及高危險妊娠!』

對生殖治療的選擇還有疑問嗎?歡迎在底下留言討論,或是上許醫師的臉書訊息提問喔:

2018年7月4日 星期三

[助孕] 準備懷孕囉, 先做些自我檢查吧!(基礎體溫篇)

基礎體溫
基礎體溫的變化常被拿來當作一個是否有排卵的檢驗,但其實有很多的眉眉角角,魔鬼藏在細節裡,今天我們就要來澄清一下這些細節!

1. 目前偵測排卵的方式,以準確度來排名:第一名是追蹤一系列的超音波,觀察卵泡生長變大到破開排卵,但這個得到醫療院所才能做。第二名排卵試紙,不過需要頻繁的使用排卵試紙,而且試紙仍舊可能出現偽陰性或偽陽性的情況。第三名是觀察子宮頸的分泌物口水結晶的變化,第四名才是基礎體溫的檢測,準確度在有些醫學研究甚至低到20-30% (但也有醫學統計準確度可以到達七成,也就是說準確度並不穩定)。

2. 準確度排名這麼後面還要討論它?實在是因為這個做法的可近性還是挺高的,所以許多醫護人員仍舊會推薦使用!

3. 體溫會上升的原因主要是排卵後形成的黃體所分泌的黃體素,循環到腦部會改變體溫中樞的基礎體溫(下圖)。但這個溫度的變化通常僅在0.5-1度F,也就是0.3-0.5度C之間,也因此需要特別在36-37度C附近特別調正過的體溫計才偵測得到這樣的維繫變化,所以坊間才會有賣專門用來量基礎體溫的體溫計。
基礎體溫_原理
4. 部分女性即使有排卵有黃體產生,基礎體溫仍舊沒有典型的兩段式的變化,也就無法用基礎體溫來判斷該週期是否有排卵。另外基礎體溫也容易受到測量時間、測量工具、女性身體狀況(如是否飲酒、服用藥物)等影響而無法準確測量,都導致了基礎體溫的不準確性。

5. 基礎體溫較常用來當作後行指標,也就是用來觀察該週期是否有排卵,而不用來「預測何時排卵」,主要是用來預測的方式準確度太低!硬要預測還是可以的:在排卵日之前基礎體溫會達到一個相對的低點,理論上這個體溫低點就是要行房的日子!

6. 那到底「預測排卵」用甚麼方法比較好?如果是在家裡自行檢測的話,還是比較推薦觀察陰道口或子宮頸分泌物的變化,或是使用排卵試紙囉!

7. 如果只是想知道「有沒有排卵」呢?那基礎體溫量一量也是可以的!

延伸閱讀:準備懷孕囉, 先做些自我檢查吧!(問卷篇)
延伸閱讀:增加自然懷孕率?勤做功課是關鍵!

還有不清楚的問題嗎?歡迎到許醫師粉絲專業留訊息詢問喔!:)

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助孕] 準備懷孕囉, 先做些自我檢查吧!(問卷篇)


備孕中的女性, 除了和先生認真努力做功課很重要以外, 可以試著回答下面的十個問題, 看看自己是不是帶有難孕的危險因子. 如果有的話, 可能要審慎評估是否要找生殖科的醫師諮詢喔!

Q1. 今年幾歲?
A. <35歲 — 很好, 妳很有概念, 把握了女性懷孕最有利的時間, 就是在35歲以前, 接著看Q2吧!
B. 35-39歲 — 也很棒, 雖然自然懷孕的機會開始下降, 但還是有很高的機會成功懷孕, 接著看Q3吧!
C. >40歲 — 就人生來說妳正進入最美麗的年紀, 但就準備懷孕來說, 時間不站在妳這邊, 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的建議, 40歲的女性一旦想準備懷孕, 應該直接找生殖科的醫師諮詢如何加快懷孕的腳步! 趕快完成自我檢查, 把這些問題帶去跟生殖科的醫師討論吧! 接著看Q5吧!

Q2. 是否有和先生認真做功課, 在排卵期或排卵日認真行房, 持續超過一年?
A. 有 — 很好, 認真想懷孕的動力十足, 接著看Q4吧!
B. 沒有 — 想要懷孕需要在對的時間勤做功課, 如何算時間可以參考這裡:『增加自然懷孕率』. 如果是因為工作或月經不規則, 沒辦法算到排卵日的時候行房, 建議直接找生殖科的醫師諮詢幫忙算時間囉! 接著看Q5吧!

Q3. 是否有和先生認真做功課, 在排卵期或排卵日認真行房, 持續超過六個月?
A. 有 — 很好, 認真想懷孕的動力十足, 接著看Q4吧!
B. 沒有 — 想要懷孕需要在對的時間勤做功課, 如何算時間可以參考這裡:『增加自然懷孕率』. 如果是因為工作或月經不規則, 沒辦法算到排卵日的時候行房, 建議直接找生殖科的醫師諮詢幫忙算時間囉! 接著看Q5吧!

Q4. 雖然有認真一段時間, 但仍舊沒懷孕, 已經符合不孕症的診斷, 該要認真考慮做一些不孕的相關檢查了! 在去檢查前, 可以把Q5-Q10的問題整理一下, 這些也是生殖科醫師會想知道的資訊喔!

Q5. 月經是否規則(每次月經來的間隔都相隔28左右, 前後相差不超過3天)?
A. 是 — 很好, 妳有很高的機會有正常的排卵, 接著看Q6吧!
B. 否 — 月經不規則常常代表沒有正常的排卵, 排卵不規則是造成不孕的常見原因之一, 應該要找生殖科醫師檢查看看不排卵的原因, 對症下藥! 接著看Q6吧!

Q6. 是否有痛經的問題?
A. 否 — 很棒, 接著看Q7吧!
B. 是 — 造成痛經原因很多, 而這些原因常常也會同時造成不孕, 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 應該要找生殖科醫師檢查看看痛經的原因, 對症下藥! 接著看Q7吧!

Q7. 經血量是否有愈來愈多, 或愈來愈少的情形?
A. 否 — 很健康! 接著看Q8吧!
B. 是 — 經血量的多少與子宮內膜的生長和子宮是否有病灶有關, 不論變多或變少都不是好的徵象, 應該要找生殖科醫師檢查看看了! 接著看Q8吧!

Q8. 算一下妳的身體質量指標(BMI), 算法: 體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 是否落在20-24之間?
A. 是 — 很棒! 身材超標準! 接著看Q9吧!
B. 否 — 體重太輕或太重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有關, 而體重過輕或過重都會降低懷孕的機會, 應該要找生殖科醫師檢查看看內分泌荷爾蒙的狀況! 繼續看Q9吧!

Q9. 是否有任何下列的病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子宮內膜異位症、甲狀腺疾病、糖尿病、骨盆腔發炎、自體免疫性疾病或其他內科疾病、腹部或子宮卵巢手術史 (包括卵巢囊腫、闌尾炎、子宮外孕、剖腹產、人工流產等)
A. 否 — 很讚! 接著看Q10吧!
B. 是 — 這些疾患都可能造成不孕, 影響所及則視疾病的嚴重程度以及是否影響子宮卵巢功能而定. 如果有這些狀況, 又正在備孕而未果, 應該要找生殖科醫師檢查看看囉! 接著看Q10吧!

Q10. 在生活經驗部分, 是否有抽菸或接觸二手菸, 是否過去有較多性伴侶, 是否有喝酒或喝咖啡的習慣?
A. 否 — 就快完成了! 接著看『總結』吧!
B. 是 — 上述這些狀況「可能」與不孕有關, 尤其抽菸, 其他在醫學上還沒有定論, 但仍須小心! 接著看『總結』吧!

『總結』
自我檢測的目的是多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如果上述的問題有疑慮的話, 還是建議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 除了上述問卷式的檢查, 一些自我檢測工具例如基礎體溫或排卵試紙, 日後也會詳加討論! 目前大部分不孕的相關檢查都是健保有給付的, 檢查起來也沒有想像中恐怖, 而且一些孕前或婚前諮詢也都涵蓋了備孕的檢查, 多多了解也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計畫比較好喔!

延伸閱讀:『肚皮沒動靜怎麼辦?我該做檢查嗎?』
延伸閱讀:『變動中的不孕症成因』

更多相關知識或討論,連結許醫師的FB訊息提問諮詢吧:

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助孕] 肚皮沒動靜怎麼辦?我該做檢查嗎?

夫妻認真的準備懷孕「一段時間」後,肚皮仍然沒有動靜,常會讓人有些焦慮,開始思考是不是要到醫療院所考慮做「不孕」的檢查,然後同時也會開始擔心被貼上「不孕」的標籤,覺得接踵而來的就是一連串辛苦的檢查甚至治療。

這些焦慮勢必存在,只能靠多了解正確的觀念,了解自己需要的到底是「再試一下」還是「找找問題」,來減低焦慮的產生!本文的主題就是要提醒大家,甚麼時候是該求助於醫療專業的時機!

一般所謂的難孕或不孕,是指夫妻雙方在「規則行房且沒有避孕」的狀況下持續「一段時間」,仍然沒有懷孕,就可能有難孕的問題。「規則行房」是必要條件,人類無法無性生殖,有些遠距夫妻一年見沒幾次面,在一起的機會少,要懷孕自然不易。那這邊的規則,究竟要多規則?一般是指每週兩次的行房(間隔不超過七天),才算是規則!

那「一段時間」是指多久?這個就要視女性的年齡而定。未滿35歲的女性如果規則行房持續「一年」未懷孕,應該要考慮做檢查(下圖) !主要是因為正常夫婦在這樣的狀態下,80-90%的夫婦會在一年內成功懷孕,而未能在一年內懷孕的夫妻,就有較高的機會有造成不孕的因素存在!而35歲以上的女性,如果規則行房持續「半年」未懷孕,因為隨年齡增長成功懷孕的機會愈不利,應該要考慮做檢查!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更建議,40歲以上的女性一旦有想要懷孕的念頭,應該考慮馬上做檢查、同時積極嘗試懷孕,才有較高的機會抱得孩兒歸!
檢查其實也沒有想像中恐怖,主要是查查看有沒有可以矯正的不利因素,而且很多檢查項目是健保有給付的!檢查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結構相關的檢查,一類是功能相關的檢查(下圖),在生殖醫學科醫師的檢查下,也許就能找到可以調整的部分,增加成功懷孕的機會!


另一方面除了檢查以外,生殖科醫師的諮詢也很重要,網路上流傳了不少錯誤的觀念,以訛傳訛,有時候反而耽誤了適合懷孕的黃金時間。經過醫師解釋跟諮詢每個月最有機會懷孕的排卵日(或排卵期),也可以加快成功懷孕的時間呢!

延伸閱讀:『增加自然懷孕率?勤做功課是關鍵!』
延伸閱讀:『準備懷孕囉, 先做些自我檢查吧!』

更多相關知識或討論,連結許醫師的FB訊息提問諮詢吧:

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助孕] 助孕營養品系列之二:維生素B群和葉酸.


目前在所有的助孕相關的營養品中,可以說科學證據力比較完整且一致的,大概就是葉酸(其實就是維生素B9)和維生素B群(其實是B12)!

相關的文獻其實不少,在這裡舉一個比較近期的來自丹麥的大型研究為例,學者從2007年2011年,追蹤了住在丹麥的3895位備孕中的女性,使用綜合維他命及葉酸以及後續懷孕的狀況,結果發現,有使用葉酸(包括單純補充葉酸或者是補充含葉酸的綜合維他命)的女性比沒有使用的女性每個月懷孕的機會多了15%!(如下圖) 尤其在月經週期不規則的女性,這個差異尤其顯著。而這個發現也和過去大多的研究相符,認為葉酸對於排卵不規則的女性可能有幫助排卵正常化的效果。

不光是在自然懷孕的部分,對於受不孕症所擾的女性,如果接受生殖醫學的治療,在治療的期間如果有補充葉酸,臨床懷孕率及活產率都較高!這個發現源自於一個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的研究(如下圖),研究針對準備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不孕症女性分析受試者食物中的葉酸含量以及額外補充的葉酸的量,結果發現食物中攝取葉酸含量較多的女性成功活產的機會較高,而額外補充葉酸的女性也就較高的懷孕率及活產率。不僅如此,研究還分析了其他維生素和鐵質可能帶來的影響,其中只有維生素B12的攝取有顯著影響懷孕率,而B1、B2、B3、B6和鐵的攝取在研究中看起來跟活產率就沒有顯著的相關。


另外這個研究也提供給我們一個大概的概念,就是葉酸每天應該補充多少量。在過去的其他研究中,一般認為每天額外補充400-800微克以上的葉酸對於懷孕有所助益;在這個哈佛的研究則顯示甚至補充到一天1200微克都還會有一點點額外的好處,也值得我們參考。

葉酸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是在早期懷孕的時候提供胎兒神經管(包括腦部和脊隨)成長的原料,也因此備孕中的婦女我們本來就會建議要補充葉酸,持續補充的狀況下可以避免在很早期懷孕沒甚麼特別不舒服的時候,胚胎就有足夠的葉酸可以使用,而不是等到發現懷孕一兩個月的時候才開始用,這時候可能會錯過需要大量葉酸的黃金期。

結論:備孕中的女性,補充葉酸(或含葉酸的綜合維他命)可以增加自然懷孕的機會。對於受到難孕症困擾的女性,接受生殖醫學治療期間若有補充葉酸,可以提高成功活產的機會!補充的劑量自400-1200微克不等,我個人的建議理想劑量是每天800-1200微克。

更多相關知識或討論,連結許醫師的FB: 

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助孕] 反覆流產,檢查流產組織的染色體可以找到90%的流產原因!?


今年四月,在生殖醫學界的重要期刊Human Reproduction,由美國的學者發表了一篇標題很令人振奮的論文,中文翻譯差不多的意思是:『反覆流產的病因篩查加上流產組織的染色體晶片檢查可以為90%的患者找到流產原因』!?(下圖一) 這個標題很振奮人心,因為過去在反覆流產的夫妻即使經過檢查也有約一半的夫妻最後找不到原因,這個標題這樣下,感覺是找到了解釋的原因了。細讀全文才發現,找到流產原因,不等於找到『反覆』流產的原因!



先前討論過反覆流產的病因,也稍微提到了一些查找原因的方式,可以參考這裡:『反覆流產』。前情提要一下,目前對於的反覆流產的原因,透過各種檢查,包括自體免疫疾病篩查、夫妻雙方染色體檢查、子宮結構的檢查、體內其他荷爾蒙系統檢查包括男性素的檢查、甚至一些感染或凝血功能異常的檢查等,大概可以在50%的反覆流產患者中找到可治療的病因,從而避免進一步的流產。但也就是說,目前仍有約一半的反覆性流產的患者最後找不到可治療的原因,因此活在再次流產的恐懼中,不論對治療醫師或受影響的夫妻都相當困擾。

這個研究論文,就是針對反覆性流產患者,除了做上段所述的標準檢查以外,也對研究所收集的100對反覆性流產的夫妻的『流產組織』進行『染色體晶片檢查』,簡單來說就是檢查流產組織的染色體是否正常的意思。結果發現,100對夫妻中,45對夫妻藉由反覆流產檢查發現異常,而剩下55對沒找到流產原因的夫妻經過染色體晶片檢查,竟然有九成(50/55)的流產組織染色體是異常的。也就是說,沒找到原因的不用氣餒,因為有九成的機會是該次的流產因為卵子分裂或受精過程所發生的隨機錯誤,導致了胚胎的染色體異常,從而造成流產。而理論上來說這種狀況,可能不會再發(隨年齡而異,可以參考這裡)。(如下圖二)


隨機發生的胚胎染色體異常來解釋流產其實很常見,這也表示這些夫妻並非是特殊疾患造成的反覆流產,而只是運氣不好罷了!當然這跟作者所選的研究族群有關,平均年紀35.7歲,單純因為胚胎染色體隨機的錯誤而出現流產狀況的機會本來就較高。

這個研究還是提供了我們不錯的資訊,就是依循著美國生殖醫學會2012年的建議(可以參考這裡)來做檢查,確實應該是把能查的都查了!剩下的找不到原因的,可能只是運氣不好XD,或是其他較少見目前無標準治療的狀況(例如免疫失調)。

結論:對於反覆性流產,有很多可以檢查的項目,大概可以在一半的發生反覆流產的夫妻找到可能的病因。剩下的找不到病因的患者,可能只是運氣不好遇到染色體異常的胚胎,或是其他少見的因素(例如子宮腔免疫失調),而只能接受一些免疫調節的治療(例如黃體素)。流產組織的染色體檢查結果可能可以解釋流產的發生,不過既然這個研究都告訴你比例很高了,那這樣還做是不做,就是個人的選擇了。

PS.其實本文的作者寫這篇論文的目的,是藉由這樣的發現來論證說我們應該對所有反覆流產患者的流產組織施做染色體晶片檢查,然後如果晶片正常的話再去做整套的反覆性流產病因篩查就好(如下圖)。我個人是覺得這麼做還是有疑慮,因為在作者自己所提出的數據中,即使流產組織染色體異常,夫妻仍然有25%的機會有其他可能造成反覆性流產的病因,如果流產組織異常就不對夫妻做篩檢,就會漏掉這四分之一的人,下次懷孕還是會出現流產的問題就是了。我想這也是其中一個這樣的檢查流程尚未被普遍認同的原因之一。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助孕] 助孕營養品系列之一:維生素D.


維生素D大家最熟知的大概就是跟鈣質的吸收應用有關,但目前在生殖醫學科,我們已經不僅是把它當作維生素,而是當作一個與生殖系統作用相關的荷爾蒙來看待,主要是由於基礎研究顯示,維生素D會進入到細胞核中,調控基因表現與蛋白質的產生,這樣的行為如同荷爾蒙,所以目前會有這樣的認知。

維生素D的功用實在太多,不只在生殖醫學科,包括乳房外科,內科(尤其腎臟科),產科,小兒科...等都發現維生素D在人體作用廣泛,相關的研究也實在太多,網路上資料也很多,一個篇幅全部討論勢必會失焦,所以本文就只會著重講維生素D在生殖醫學方面的重要性。維生素D在男性和女性生殖功能都有相當的影響(如上圖)。目前主流的觀念主要認為維生素D在男性與精蟲的品質有關,在女性則與胚胎的成功著床荷爾蒙的調節分泌有關


很重要的觀念是,目前普遍認為維生素D的缺乏會影響人工生殖治療的成功率!去年(2017)的10月發表在Human Reproduction期刊(一個在生殖醫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期刊)的一個統合研究(如上圖),收集並分析了多篇過去發表在醫學文獻中探討維生素D與人工生殖/試管嬰兒治療成功率相關性的論文,所得出的結論是:缺乏維生素D的患者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成功率較低,而對缺乏維生素D的患者補充之則可能提高人工生殖治療的成功機會

這裡我所能寫的,仍舊只是『可能提高』治療的成功機會。因為過去針對維生素D缺乏的研究,都是以回溯性研究為主,即使經過統合研究分析,仍然沒有辦法得到一個清楚的因果關係。講多了就複雜了,不過總而言之,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都指出補充是有好處的,在沒有隨機分派試驗能進一步證實或推翻現階段的認知之前,許醫師也只能就現有最佳證據(Best Available Evidence)提出建議,那就是如果低下,應考慮補充!另外提醒一點,就是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的患者,補充使用時要小心,可以跟你的醫師討論看看。

不光是對懷孕成功率有所影響,維生素D的缺乏目前認為也可能與反覆性流產各種妊娠併發症(包括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胎兒生長遲滯、早產、胎兒成骨異常、產後憂鬱症)有關。孕產婦其實也應該適當適時補充維生素D,根據最新版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修訂第七版』(但其實是2011年的建議,已經七年沒翻新了)中的建議,女性懷孕期間可補充每天200 IU的維生素D(D2或D3皆可),而根據國外的婦產科醫學會的建議,每日補充劑量自400-1000 IU不等,可以再跟自己產檢的醫師討論看看。

維生素D的來源傳統上的認知,90%來自於光照,10%來自於食物。然而受到工商業社會大家在室內工作出門常用防曬空汙影響(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阻擋主要刺激皮膚合成維生素D的紫外光B照射到地面的量),都造成來自光照的維生素D嚴重不足,食物中的維生素D再怎麼補也有限。也是因為如此,目前市面上維生素D的補充製劑多如牛毛,大家再選擇上也比較凌亂些,補充的方式盡量跟自己的醫師討論看看吧。

在這個月(2018年04月)的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期刊(AJOG)出了一篇寫得不錯的文獻回顧,探討『飲食和生育力』的關係!裡面也花了近一整頁的篇幅討論『維生素D』與生育力的相關性,結論跟我們上面提到的差不多:

1. 維生素D缺乏的人懷孕機會可能下降!
2. 已經足夠的人補充之後會不會更好, 目前沒有答案。

小結:現在國人普遍都缺乏維生素D,不孕症的夫婦缺乏的比例更高!維生素D的缺乏目前已知與不孕症有關,適當的補充可能增加人工生殖治療的成功率,也可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更年期提早來臨等狀況的發生,值得大家注意!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喔!

更多相關知識或討論,連結許醫師的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