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助孕小常識] 增加自然懷孕率?勤做功課是關鍵!


不孕症困擾了國內約15%的夫妻,要確診不孕症,其實有嚴格的定義,也就是「一對夫妻,女性未滿35歲(或35歲以上)者,於未避孕的狀態下, 經12個月(或6個月)的規則行房而未能懷孕者」。光是在開宗明義的定義裡就強調了行房規則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有些遠距夫妻、牛郎織女,一年見面個幾次而沒能懷孕想要無性生殖,都還算是正常的。

那,究竟多規則才叫規則行房?難道除了規則行房沒有其他辦法增加自然懷孕的機會嗎?以下我們就增進自然懷孕率的方法,逐條分析,希望讓本來就可以自然懷孕的夫妻早日成功,免去接受不孕症治療的煎熬。

首先要讓大家瞭解的是,如同我們在前面的文章所說,年齡還是一個很重要的因子。若想要自然懷孕,最好趁年屆40以前好好努力,更嚴格的說,要趁35歲前認真做功課,才能有效提升懷孕率。

除了年齡因素以外,夫妻行房的頻次時機很重要。

先講時機,女性在正常28天的生理週期中,會有一天是排卵日。由排卵日當天往前算6天,就是一個週期中能夠受孕的實際時間,又稱作「受孕窗口」。在這個受孕窗口中,受孕率最高的期間,是在從排卵日往回算的三天內(圖示如下)。會有這樣的受孕窗口,主要因為精子在女性的內生殖道能夠存活的時間約3至7天,而卵子從卵巢排出後,只能存活1天,所以如果在排卵之前,就有精子在女性的內生殖道等待受精,就有機會受孕。


雖然知道這個受孕窗口的重要,但最困難的是我們很難精準的預測排卵日的發生。目前的確有一些協助預測排卵日的方法,包括尿液排卵試紙和唾液排卵微型鏡檢器等,雖然無法非常準確,但對於想要算時間行房的夫妻可能有些幫助。

當然,有些女性可以感知自己快要排卵的時候會出現一些症狀,包括子宮頸或陰道分泌物的改變、性慾的變化、腹部不適、或情緒轉變,但是以這些症狀來判斷排卵的正確率仍不超過五成。上述的幾個變化,比較可信的就是陰道(其實是子宮頸)分泌物的變化,當分泌物變得清澈透明且較潤滑時,表示接近排卵期,這時候行房有較高的機會懷孕,當然這時候行房不要想說一次就可以中獎,還是在分泌物有變化的期間乖乖的一至兩天一次規則行房,成功率才會高。值得一提的是,過去曾經有研究指出,仔細觀察分泌物的變化來抓時間行房而懷孕的成功率甚至比用尿液排卵試紙的效果還好,值得大家參考。

講了這麼多,相信讀者已經發現,排卵日還是很難準卻預估。於是我們只好退而求其次,所以接下來我們討論行房的頻次。簡單的說,如果一對夫妻能夠每天恩愛行房,女性的內生殖道內就會隨時都有精子存在,這時候我們就不需要知道何時排卵,因為任何時候排卵都有機會發生精卵結合。

每天行房的這件事情,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根據過去的醫學研究發現,每天行房確實可以達到每個週期的最大懷孕率(每週期約37%),而若兩天一次的話,每個週期的懷孕率會稍低(約33%),若拉長到一週一次,每週期的懷孕率就降到約15%,更遑論一個月才一次的,要懷孕其實得靠點運氣。

有人問了,每天行房不會讓先生的精子被耗盡,品質變差嗎?

其實正好相反,過去的研究發現,即使是每天行房,精液的濃度和精子的活動力都不會變差,甚至對於輕度男性不孕症(寡精症)的患者,每天行房反而可以得到較高的精液的濃度和較佳的精蟲活動力!所以,男士們,別再偷懶啦!

當然,我們還是要回歸現實,每天行房還是有可能造成夫妻間的壓力,而壓力也是造成不孕症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把握原則就好,在努力懷孕的過程中,還是要享受夫妻間的快樂,別讓行房變成一個負擔!

在依循著上述的原則做足了努力之後,其實大部分的懷孕會在認真做功課的兩個月(或兩個週期)內出現。平均來說,每週期的懷孕率在認真做功課的前提下,首兩個月大約是30%,也就是加起來有六成的人有機會懷孕。如果持續幾個月的努力還是沒有結果,就該認真考慮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檢查,看看有沒有可以改善或治療的問題。

所以後續我們會繼續討論不孕症的檢查,藉由這些檢查找出可能造成難孕的原因來對症下藥加以治療。

本文歡迎轉載,也請告訴你的家人朋友,把健康傳出去!若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討論,或在下方留言,或至Facebook搜尋『婦產科醫生 許沛揚』留言討論喔!

附註:有讀者問到一些關於助孕的營養品的問題,其實目前市面上所賣的大部分營養品證據力都不強(DHEA和Q10除外),而且營養品也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後續我也會專文討論這些補給品的使用,但請相信,最有效的,還是認真努力做功課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