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順產] 懷孕怎麼吃才健康?


受到兄弟之託,來講一下孕期的營養補充。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幸好很多的媽媽教室都會討論這個主題,筆者也受邀講過多場相關的題目,以下就將孕期要注意的飲食課題做一個大解析,文長,但相信會有助釐清許多疑問,請準備或正在懷孕的準媽媽們耐著性子看一下囉!

首先是大哉問:『懷孕的飲食跟沒有懷孕的時候真的不一樣嗎?

事實上,確實有一點不一樣。甚至在開始準備要懷孕前,就應該要開始變得不一樣。
正在準備懷孕的女性,就可以開始吃綜合維他命,尤其是含有葉酸(400-800微克)的那種。維生素的缺乏可以造成多種疾病,包括貧血,而補充葉酸目前已有科學證據顯示可以預防胎兒出現神經管缺損及胎兒異常的發生,而且最好是在懷孕前就開始補充較有效。

懷孕期間,由於胎兒的生長發育需要多種營養素,因此飲食要盡量均衡,以避免只吃某些特定的食物而造成攝入的營養成分太單一。同時,孕期也需要補充綜合維他命。第一孕期最重要的維生素成分就是葉酸,所需補充的劑量是400-1000微克(少數狀況需要補充到4000-5000微克)。但要注意的是過猶不及,維生素的補充也不要過量,尤其是維生素A,目前已知若補充的維生素A的量每日超過10,000國際單位,可能有致畸胎性。

目前坊間的孕產婦專用的綜合維他命,大多會注意到這一點。但是,有的準媽媽們求好心切,以為多補充多好,於是一天吃好幾個不同廠牌的綜合維他命,這時候反而可能造成補充過量!切記,筆者不反對多吃幾種牌子,但請每天吃一種牌子的綜合維他命就好

此外,要避免生食,尤其生菜沙拉、未煮熟的肉類、未經高溫壓消毒的乳製品,可能帶有各種細菌,而若感染這些細菌(如李斯特菌)甚至可能造成胎死腹中及流產。所以,請暫別這些美食吧!

那我到底該吃些甚麼?怎麼吃呢?

基本上就是剛才講的均衡,也就是蛋白質(奶蛋魚肉豆類)、碳水化合物(五穀根莖類為主)、脂質(油脂類)、蔬菜、水果,通.通.都.要。

這當然是最理想的狀況,但實際狀況是,第一孕期的時候整天噁心,第二孕期終於好一點,但到第二孕期晚期以至於第三孕期子宮整個頂到胃,想吃的也都不想吃了,而且還有一種東西叫做挑食

所以筆者在這裡提出比較人性化的作法:

第一孕期(0-14週)

想吃甚麼就吃吧!先別管公婆說甚麼,能吃得下就不錯了,別挑三揀四了!

在這個階段,胚胎發育所需的熱量很少,所以並不需要額外補充熱量,只要能夠維持體重不要下降就好。懷孕在16週以前是較容易孕吐的時候,食慾常常較差。如果真的吐得很厲害,請找你的產檢醫師開止吐藥,孕期其實有很安全的止吐藥,不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請安心使用!反而是一直吐吃不下最後脫水,反而會對胎兒造成影響喔!

減少孕吐的作法原則上是少量多餐,餓過頭會更想吐。同時考慮避免吃起來或聞起來味道很重的食物,不過筆者也有產婦就只有麻辣鍋吃得下,那就吃吧別客氣,麻辣鍋其實也是熱量啊!

吐得很厲害的準媽媽記得監測一下自己的體重,如果有體重明顯下降的狀況,請及早回診與你的醫師討論飲食計畫。整個第一孕期正常來說只需增加約1-2公斤的體重即可,沒增加的之後再補回來就好。

第二孕期(14-28週)到第三孕期(28-40週)

這個階段胎兒開始需要額外的熱量,第二孕期平均每天要增加340大卡,第三孕期平均每天需要增加450大卡,熱量的來源還是要均衡,主要是增加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講大卡很抽象,簡單來說就是在第二孕期增加平常飲食的五分之一的量,第三孕期的時候增加平常飲食的四分之一的量。增加量的多寡也要考量日常生活的消耗量,若活動量不大,可以補充約300大卡或以下即可。

增量的同時要監測體重,以體重來評估自己是不是攝入了足夠的熱量,再漸進的調整飲食。體重增加的量與孕前的身體質量指標(BMI)有關,第二孕期到第三孕期每週約需增加0.5公斤,孕前身體質量指標愈高的(也就是比較圓潤的)需要增加的體重愈少,孕前身體質量指標愈低的(也就是太瘦的)需要增加的體重愈多!

這段時間要注意補充鐵質鈣質,由於胎兒生長發育會大量消耗這兩種礦物質,因此會消耗孕媽咪的庫存,造成母體的貧血與鈣質低下。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建議,準媽媽每日應額外補充30毫克的鐵。每天須攝取到1,000毫克的鈣質(也就是額外補充200-400毫克,視個人飲食而定)及額外補充400-600國際單位的維他命D,以促進胎兒的骨骼發育。

另外要注意的補充,孕婦每天需要約250微克的碘,碘的缺乏可能引發母體及胎兒的甲狀腺功能低下,甚至影響胎兒的神經發育!孕婦可以考慮使用含碘的鹽來做菜,或是考慮補充每天150微克的碘,這可以從綜合維他命裡面補充即可。

那有甚麼懷孕不能吃的嗎?

首先是絕對要避免的,就是前面提到的生食,還有就是酒精飲料,應該盡量避免。

魚類請吃巴掌大小左右的魚。大型魚類由於站在食物鏈的較上端,體內通常累積了較多的汞,攝取過量可能導致胎兒神經發育的異常,不是不能吃,但不要常吃。

咖啡跟茶可以喝,但不能過量,一般一天不超過兩杯。咖啡因目前認為可能與自然流產及胎兒體重過輕有關。其他的空熱量的食物,例如說珍奶啦、炸雞啦,可以吃,但請淺嚐則止。

最後,請勤洗手,注意飲食衛生及安全。希望每位準媽媽都能吃出健康,準備迎接彩色的人生吧!

本文歡迎轉載,也請告訴你的家人朋友,把健康傳出去!若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討論,或在下方留言,或至Facebook搜尋『婦產科醫生 許沛揚』留言討論喔!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助孕小常識] 增加自然懷孕率?勤做功課是關鍵!


不孕症困擾了國內約15%的夫妻,要確診不孕症,其實有嚴格的定義,也就是「一對夫妻,女性未滿35歲(或35歲以上)者,於未避孕的狀態下, 經12個月(或6個月)的規則行房而未能懷孕者」。光是在開宗明義的定義裡就強調了行房規則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有些遠距夫妻、牛郎織女,一年見面個幾次而沒能懷孕想要無性生殖,都還算是正常的。

那,究竟多規則才叫規則行房?難道除了規則行房沒有其他辦法增加自然懷孕的機會嗎?以下我們就增進自然懷孕率的方法,逐條分析,希望讓本來就可以自然懷孕的夫妻早日成功,免去接受不孕症治療的煎熬。

首先要讓大家瞭解的是,如同我們在前面的文章所說,年齡還是一個很重要的因子。若想要自然懷孕,最好趁年屆40以前好好努力,更嚴格的說,要趁35歲前認真做功課,才能有效提升懷孕率。

除了年齡因素以外,夫妻行房的頻次時機很重要。

先講時機,女性在正常28天的生理週期中,會有一天是排卵日。由排卵日當天往前算6天,就是一個週期中能夠受孕的實際時間,又稱作「受孕窗口」。在這個受孕窗口中,受孕率最高的期間,是在從排卵日往回算的三天內(圖示如下)。會有這樣的受孕窗口,主要因為精子在女性的內生殖道能夠存活的時間約3至7天,而卵子從卵巢排出後,只能存活1天,所以如果在排卵之前,就有精子在女性的內生殖道等待受精,就有機會受孕。


雖然知道這個受孕窗口的重要,但最困難的是我們很難精準的預測排卵日的發生。目前的確有一些協助預測排卵日的方法,包括尿液排卵試紙和唾液排卵微型鏡檢器等,雖然無法非常準確,但對於想要算時間行房的夫妻可能有些幫助。

當然,有些女性可以感知自己快要排卵的時候會出現一些症狀,包括子宮頸或陰道分泌物的改變、性慾的變化、腹部不適、或情緒轉變,但是以這些症狀來判斷排卵的正確率仍不超過五成。上述的幾個變化,比較可信的就是陰道(其實是子宮頸)分泌物的變化,當分泌物變得清澈透明且較潤滑時,表示接近排卵期,這時候行房有較高的機會懷孕,當然這時候行房不要想說一次就可以中獎,還是在分泌物有變化的期間乖乖的一至兩天一次規則行房,成功率才會高。值得一提的是,過去曾經有研究指出,仔細觀察分泌物的變化來抓時間行房而懷孕的成功率甚至比用尿液排卵試紙的效果還好,值得大家參考。

講了這麼多,相信讀者已經發現,排卵日還是很難準卻預估。於是我們只好退而求其次,所以接下來我們討論行房的頻次。簡單的說,如果一對夫妻能夠每天恩愛行房,女性的內生殖道內就會隨時都有精子存在,這時候我們就不需要知道何時排卵,因為任何時候排卵都有機會發生精卵結合。

每天行房的這件事情,其實是有科學根據的,根據過去的醫學研究發現,每天行房確實可以達到每個週期的最大懷孕率(每週期約37%),而若兩天一次的話,每個週期的懷孕率會稍低(約33%),若拉長到一週一次,每週期的懷孕率就降到約15%,更遑論一個月才一次的,要懷孕其實得靠點運氣。

有人問了,每天行房不會讓先生的精子被耗盡,品質變差嗎?

其實正好相反,過去的研究發現,即使是每天行房,精液的濃度和精子的活動力都不會變差,甚至對於輕度男性不孕症(寡精症)的患者,每天行房反而可以得到較高的精液的濃度和較佳的精蟲活動力!所以,男士們,別再偷懶啦!

當然,我們還是要回歸現實,每天行房還是有可能造成夫妻間的壓力,而壓力也是造成不孕症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把握原則就好,在努力懷孕的過程中,還是要享受夫妻間的快樂,別讓行房變成一個負擔!

在依循著上述的原則做足了努力之後,其實大部分的懷孕會在認真做功課的兩個月(或兩個週期)內出現。平均來說,每週期的懷孕率在認真做功課的前提下,首兩個月大約是30%,也就是加起來有六成的人有機會懷孕。如果持續幾個月的努力還是沒有結果,就該認真考慮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檢查,看看有沒有可以改善或治療的問題。

所以後續我們會繼續討論不孕症的檢查,藉由這些檢查找出可能造成難孕的原因來對症下藥加以治療。

本文歡迎轉載,也請告訴你的家人朋友,把健康傳出去!若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討論,或在下方留言,或至Facebook搜尋『婦產科醫生 許沛揚』留言討論喔!

附註:有讀者問到一些關於助孕的營養品的問題,其實目前市面上所賣的大部分營養品證據力都不強(DHEA和Q10除外),而且營養品也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後續我也會專文討論這些補給品的使用,但請相信,最有效的,還是認真努力做功課啊!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婦科] 流產:吃藥好還是手術好?


首先,選擇性的流產(也就是意外懷孕,決定不要的)應該要盡量避免,因為意外懷孕而選擇流產,確實可能對子宮造成傷害而造成長遠的影響。

而若已經決定放棄懷孕,到了婦產科,就會面臨到流產方式選擇的問題。

先講結論:兩種方式各有好壞處,但如果你可以配合醫師的治療跟接受比較頻繁的回診追蹤,筆者會建議先嘗試藥物流產也許是對子宮比較沒有傷害的方式。

是不是真的如此?底下將藥物流產跟手術流產做一個比較,讀者也可藉由這些資料來思考看看究竟哪一種選擇比較理想。

藥物流產

主要的藥物是Mifepristone(俗稱的RU-486)及Misoprostol(前列腺素),適用的週數其實很廣,而且目前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所核准的使用週數已經由過去的懷孕7週內改為懷孕10週內,成功流產的機會約93%。

一般的療程是先在就醫的醫療院所口服RU-486一顆,爾後於使用RU-486後的24到48小時後,再以口含於嘴頰的方式服用前列腺素600-800 mcg(一般來說三到四顆)。目前我國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還沒有更改建議,所以如果到食藥署的網站查詢,看到的建議仍是:
一次服用Mifepristone 600mg(即RU-486三顆),36~48小時後回診,口服前列腺素Misoprostol 400μg來誘發子宮收縮,若3小時內未見出血,再服用前列腺素misoprostol 200μg加強子宮收縮。」
不過據了解目前已經在申請變更使用方式以遵循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的更新建議,相信近期內就會更新資料,當然根據筆者的了解,國內仍有許多醫師已經開始使用新的治療建議。

在服用RU-486後,並不會馬上出現流產的徵象,而通常是等到使用了前列腺素後,才會刺激子宮強力的收縮進而排出胚胎,合併一些陰道出血。出血的量通常會比月經第二天的量還要多。此外,子宮收縮常帶來腹痛,這時候可以配合口服的止痛藥來舒緩疼痛,疼痛程度因人而異,少數人甚至可能需要到醫院使用止痛針劑才能緩解。大部分的懷孕組織會在服用前列腺素後10小時內排出。

使用前列腺素後要回診追蹤流產組織是否完全排出,而且可能需要不只一次的回診,一方面評估流產的狀況,一方面評估是否有感染的跡象。

目前對於藥物流產後出現子宮腔內沾黏的機會並沒有很好的統計資料,粗估約與自然流產相當,根據過去的文獻,可能不會出現或很少出現沾黏。

手術流產

在國內為一全身或半身麻醉的手術,手術方式主要藉由撐開子宮頸後,以抽吸或搔刮的器械清除子宮腔內的懷孕組織。手術後完全清除流產組織的機會大於99%,僅有很少數狀況可能需要再次手術。另外因為是手術清除,確定流產的時間較容易掌控,且手術後等麻醉藥的影響過去之後通常不影響日常生活。

手術就會有手術及麻醉的風險,幸而風險並不高,併發症包括出血、子宮頸裂傷、子宮穿孔等,發生的機會都小於0.1%,因手術而死亡的機會更是小於十萬分之一,算是一個蠻安全的手術。手術後感染的風險目前也隨著預防性抗生素的適當使用而機會不高。

子宮腔內沾黏仍舊是手術後較令人擔心的問題,一次手術流產後出現子宮腔內沾黏的機會約為16%, 但若做過兩次以上的流產手術,子宮腔內沾黏的機會就提升至約23%。子宮腔內的沾粘可能造成未來的月經異常(量少)及週期性的骨盆腔疼痛,甚至造成不孕症或反覆性的流產。子宮腔內的沾粘一旦形成,治療上常常有相當的難度,即使經過治療後,輕度或中度沾黏的患者仍有三分之一會復發,而重度的沾黏甚至有三分之二會復發。

平心而論,手術流產是婦產科一個很常見的手術,但仍需要溫柔的執行(台語叫輕手),在減少子宮腔或內膜受到傷害的情況下,又能將流產組織清除乾淨,愈是受傷的子宮,形成沾黏的機會愈高。


當然決定要用藥物或手術流產的方式,還牽涉到心理層面的考量。我想,沒有最好的方式,就只能選擇一個讓自己覺得最能接受的作法。所以,再次強調,避孕很重要!爾後會再專文討論避孕方式的選擇。

寫到這邊,有任何相關的問題,歡迎留言或來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