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助孕] 我有肌瘤想懷孕,該先處理嗎?



在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到懷孕期間發現肌瘤所需注意的事項,可以參考這裡。今天要談的是:「我知道我有子宮肌瘤,又準備想懷孕,我該先處理嗎?」

什麼是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子宮肌肉層所長出來的良性腫瘤,常見於孕齡女性。大部分的子宮肌瘤不會造成症狀,如果有症狀,則常與經血量多、壓迫到周邊器官導致的壓迫症狀以、及疼痛有關。對懷孕而言,肌瘤則可能增加不孕症的機會。

有肌瘤就會不孕嗎?

當然不是,其實肌瘤造成不孕的比例不高,平均而言約有1-2%的不孕症跟肌瘤有關。是否造成不孕主要取決於肌瘤生長的位置

影響到子宮腔形狀的肌瘤,包括直接生長在子宮腔內的肌瘤(如下圖中的瘤[1])、或是長在子宮壁但造成子宮腔壁變形的肌瘤(如下圖中的瘤[2]),都可能增加不孕(2.7倍)及自然流產(1.7倍)的機會。另外,長在輸卵管(如下圖中的瘤[3])或子宮頸附近的肌瘤(如下圖中的瘤[4])也可能降低自然懷孕的機會。



單純長在子宮壁內、並未造成子宮腔變形的肌瘤,對懷孕仍有影響,平均來說約增加23%不孕的機會;此外,也會增加自然流產的機會(也是1.7倍)。至於長在偏子宮腔外側的肌瘤,則對懷孕的影響較不顯著。

那把肌瘤拿掉可以增加懷孕機會嗎?

也是一樣看肌瘤的位置。若有長在子宮腔內的肌瘤,或是有長在子宮壁內但造成子宮腔壁變形的肌瘤,則手術移除肌瘤可以顯著增加受孕的機會(2.03倍)。

肌瘤的治療有哪些選擇?

治療肌瘤有藥物手術兩個大方向,但因為藥物治療多與荷爾蒙抑制有關,使用後基本上無法懷孕,而且藥物治療目前只能控制肌瘤的大小,並沒有辦法使肌瘤完全消失,而且在停藥後肌瘤很可能再次造成症狀或逐漸恢復大小,因此對於想要懷孕的女性,藥物並非適當的治療

子宮肌瘤的切除手術對準備懷孕的婦女仍舊是治療的首選。手術的方式或途徑的選擇取決於肌瘤的數量大小跟位置。

對於長在子宮腔內或部分突出至子宮腔的肌瘤,可以考慮子宮腔鏡的內視鏡手術。手術時肚子上沒有傷口,子宮腔內視鏡在麻醉下經陰道經過子宮頸進入子宮腔,將突出的子宮肌瘤移除。恢復時間快,甚至可能無須住院,做完手術後即可回家。

若肌瘤較大或較多顆,則考慮經腹部的手術。手術的方式包括傳統開腹手術或是腹腔鏡手術,詳細的手術途徑選擇就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了。

其他治療方式,例如用血管栓塞來治療肌瘤,對於後續懷孕的影響目前仍有爭議,而且比起手術,可能造成後續更高的流產、早產及產後大出血的機會。所以對於準備懷孕的女性,並非首要考慮的治療。目前正在發展中的其他治療,包括近來各家中心都積極引進的海扶刀,因為對未來懷孕的影響尚不清楚,目前也非第一線該考慮的治療。

開完肌瘤的手術,多久可以懷孕?

手術後一般建議間隔3-6月後,待子宮復原再懷孕。

講了這麼多,我到底是不是該先處理肌瘤再懷孕?

分成兩個層面:

如果有不孕的問題,肌瘤長的位置又可能影響到子宮內膜及著床,應該選擇移除肌瘤,再視情況考慮接受不孕症治療。

如果沒有不孕的問題,那要考慮的就是肌瘤在懷孕期間可能造成的併發症。根據過往的研究,到第二孕期有肌瘤可能與增加的早產(1.5倍)、胎位不正(1.5倍)、前置胎盤(2.2倍)、胎盤早期剝離(2.1倍)、及生長遲滯的胎兒胎死腹中的機會(2.5倍)有關。詳細可參考這邊

即便如此,由於肌瘤與懷孕相關併發症的相關性仍不明確,因此一般建議若曾因肌瘤而產生過懷孕相關的併發症的婦女,或是在懷孕前肌瘤就造成症狀的婦女,可以考慮在準備懷孕前移除肌瘤,其他則可以考慮直接懷孕。當然若肌瘤的狀況(如大小及位置)極可能在孕期造成不良影響,也可以考慮移除肌瘤再懷孕。



本文歡迎轉載,也請告訴你的家人朋友,把健康傳出去!若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討論,或在下方留言,或至Facebook搜尋『婦產科醫生許沛揚』留言討論喔!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順產] 懷孕發現子宮肌瘤!?


懷孕期間發現肌瘤其實並不少見,一般來說大約有不到10%的孕產婦可能合併肌瘤的問題。一旦有這樣的發現,到底需不需要注意什麼?今天就來聊聊懷孕期間發現肌瘤的大小事!

什麼是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一種從子宮肌肉層長出來的良性腫瘤,是婦女最常見的骨盆腔腫瘤。如果把子宮想像成一個房間,子宮肌瘤就是從房間牆壁裡面長出來的瘤。大約有1/4的孕齡女性有肌瘤的問題,但實際上可能有更多的女性有肌瘤,只是沒有造成症狀。

子宮肌瘤造成的症狀分三大部分:異常大量的月經出血、骨盆腔壓迫或疼痛症狀、不孕;但最常見其實是在沒有症狀的狀況下偶然發現有子宮肌瘤。

懷孕期間肌瘤會變大嗎?

肌瘤的生長雖然和女性荷爾蒙和黃體素有關,而這兩種荷爾蒙在懷孕期間會顯著上升,但臨床研究發現在懷孕期間大部分肌瘤並不會明顯長大

50-60%的女性肌瘤在孕期沒有明顯大小上的改變,僅有20-30%的女性肌瘤會在孕期愈長愈大,甚至有10-30%女性的肌瘤在孕期會縮小。此外,在孕期肌瘤有長大的女性,大部分的增長發生在第一孕期,而在第二第三孕期只是維持其大小而不增大。愈大的肌瘤(通常指大於5公分)在孕期間愈容易長大,而較小的肌瘤則在孕期常沒有大小上的變化。對肌瘤有增大的婦女,肌瘤增大的比例也不高,平均而言體積增加約12%,僅有少數可能增加25%以上。

孕期肌瘤會有甚麼症狀?

最常見其實是「沒有症狀」!若有症狀,常見的包括:疼痛(最常見)、壓迫感、或出血
疼痛常與肌瘤大小有關,一般超過5公分以上容易有疼痛。疼痛出現的時間常在第一孕期到第二孕期間,此一時期肌瘤有較快速的生長,此時易出現因快速生長而造成肌瘤的缺血,進一步造成肌瘤的退化及疼痛。此外,生長型態如樹狀的肌瘤若出現扭轉,也會造成疼痛。 

懷孕有肌瘤有甚麼不良影響嗎?

其實通常不會怎麼樣,所以不用先擔心起來放,但肌瘤的存在確實是會增加高危險妊娠的機會,所以仍要小心。

可能合併的異常包括:肌瘤退化及扭轉流產早期子宮收縮或早產產前出血前置胎盤及胎盤早期剝離胎位不正胎兒生長遲滯妊娠毒血症產程遲滯、及產後大出血。這些多可以靠規則的產檢及小心注意症狀來發現及監測。所以,如果在懷孕期間發現肌瘤,還是要規則產檢才安全!

懷孕期間可以處理肌瘤嗎?

最好最好不要!懷孕期間子宮血流增加,肌瘤的手術容易出現大出血、子宮破裂,也較易促發早產,因此除非萬不得已,在懷孕期間不會去動肌瘤。舉例來說,少數狀況下在剖腹產時由於肌瘤阻擋手術的部位,不得已可能需要移除肌瘤,這時候產後大出血的機會就會增加。過去曾有研究統計,在剖腹產時同時實行肌瘤切除手術,有1/3的患者最後因為大量出血而需要移除子宮。

有肌瘤一定要剖腹產嗎?

不用,大部分的女性是可以成功自然產的。但若肌瘤的位置阻擋了胎兒下降的路徑,造成阻塞,就只好考慮剖腹生產。

產後肌瘤會縮小嗎?

若是肌瘤是在懷孕期間發現,根據過去的統計,在第一孕期才發現的肌瘤在產後三到六個月後追蹤,有九成的女性其肌瘤總體積會變小。少部分的患者在產後肌瘤反而變大,需要持續追蹤。

看完了介紹,希望孕產婦們有比較不擔心的感覺。不過既然肌瘤還是有可能增加高危險妊娠的機會,如果在懷孕前就知道有肌瘤,是不是應該先拿掉再來懷孕比較好?這個問題,就在下一篇介紹來回答吧!


本文歡迎轉載,也請告訴你的家人朋友,把健康傳出去!若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討論,或在下方留言,或至Facebook搜尋『婦產科醫生 許沛揚』留言討論喔!

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

[順產] 胎兒染色體檢查該選什麼好?


這個問題其實常常被問到,產前的胎兒染色體篩檢可以說是現今產檢很重要的一環,爾後有機會再來聊聊所謂的新世代產檢。今天要討論的課題是:

「醫師問我要不要做胎兒染色體或唐氏症的篩檢,選擇好多,我該怎麼決定?」

首先強調,染色體的檢查不是一定要做,但要知道有這種東西,然後由懷孕夫妻來決定是否要選擇這種檢查。台灣的法律規定,24週以前有充分的理由,可以中止妊娠,染色體異常就是其一。要說的是,唐氏症的孩子不一定不好,但本文就不討論這個部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唐氏症基金會的網站,一起關心這些努力生活著的孩子。

文章的內容每一個問題其實都可以花一整個篇幅討論,而且其實最好經過完整的遺傳諮詢,可以更了解每個檢查項目的意義。不過話說回來,如果醫師及遺傳諮詢師有時間能仔細解釋,筆者也不用寫這篇文章了。這是台灣醫療大環境的問題,離題了。這裡盡量用大家比較容易懂的方式陳述,希望孕產婦在決定前,能夠更了解自己到底接受了什麼檢查。

什麼是染色體?什麼是基因?

人有23對染色體,有20,000多個基因。如果把人想像成一棟房子,基因就像是房子的設計圖,一頁又一頁的設計圖集合成整本的設計圖集,染色體就像是這個圖集。

房子要蓋得好蓋得正常,設計圖要先正常,整個設計圖集也要正常。而且就算設計圖或設計圖集都正常,若是在蓋房子的過程中出了錯,整個房子還是會出問題。

再者,設計圖如果出現一些小錯誤,蓋出來的房子不一定有問題,可能還堪用。這也就是等下會討論的基因晶片如果有問題,胎兒不一定會有異常的概念。不過如果設計圖集(也就是染色體)整本不見了(染色體缺失),或是多了一本(染色體重複),照著這個圖集蓋出來的房子大概鐵定會有問題。

唐氏症是什麼?為什麼不篩檢別的症,別的症不重要嗎?

唐氏症是第21對染色體的異常,是活產胎兒中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其發生率隨年紀增長而上升,18歲的女性懷有唐氏症的胎兒的機會約1/1200,35歲女性懷有唐氏症胎兒的機會約1/260,而40歲女性懷有唐氏症胎兒的機會則高達1/60。

除了唐氏症以外,當然還有別的染色體異常,只是大多會造成流產或死胎,活產機會不高。另外兩個活產胎兒最常見的染色體異常為第18對(愛德華氏症、Edwards syndrome)及第13對(巴陶氏症、Patau syndrome)染色體的三套體,發生率一樣隨著女性年紀增長而增加。
如果將這三種染色體的異常加總,可以得到下面的趨勢圖,對18歲懷孕的女性來說,三種染色體異常總和的發生率約1/790,35歲約1/200,40歲約1/45。上述這些染色體異常,常有多發性的表現,導致新生兒有多重的併發症,因此特別受到重視。

總的來說,若是以所有染色體異常(全部23對)的發生率來看,33歲懷孕的女性約1/200,35歲約1/132,40歲約1/40。


為什麼胎兒會有染色體異常?是父方或母方有問題的關係嗎?

胎兒染色體異常,最常見的原因來自於卵子的老化,使得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出現錯誤,導致染色體套數的增減。確實少數狀況仍就可能跟父方或母方的遺傳疾病有關,但並不常見。

有甚麼方法可以檢查胎兒是不是有染色體異常?

首先一個大概念就是,產前要「診斷」是否有染色體異常,必須靠侵入性的檢查,尤其是絨毛膜取樣術或羊膜穿刺。

其他的非侵入性檢查,在現階段,都只是「篩檢」用。篩檢若出現異常,仍然要考慮接受侵入性的檢查(絨毛膜取樣或羊膜穿刺)來確診是否真的有染色體異常。

同時,只要是「篩檢」,就有偽陰性(檢查說沒事,其實有事)或是偽陽性(檢查結果異常,但最後羊膜穿刺結果證實正常)的機會。

誰需要篩檢?誰又需要侵入性診斷檢查?

所有人都需要篩檢。對,所有人(理論上)!

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的建議,不論懷孕婦女的年齡是否高齡,早期產檢時都應該提供孕產婦有關篩檢的資訊,甚至應該提供侵入性檢查的選項。只是現今在台灣有時候並沒有辦法做到完整的衛教,而且這些檢查又都需要自費,因此推行上其實並不完善。

而對於有染色體異常高風險的孕婦,例如過去曾懷有胎兒染色體異常的胎兒、本次懷孕發現重大的胎兒結構異常、或已知父方或母方有染色體異常,更應該提供侵入性檢查的選項。

有哪些篩檢可以供選擇?

第一孕期綜合唐氏症篩檢
於懷孕11-14週間檢測兩個與唐氏症相關的生化指標(beta-HCG, PPAP PAPP-A),輔以超音波檢查胎兒頸後透明帶是否增厚。

在偽陽性5%的狀況下,檢出率約85%,也就是有15%的機會未能檢出唐氏症高危險群的孕婦。

即便檢查結果為陽性,通常也只代表懷有唐氏症胎兒的機會超過1/300,並不是說胎兒就一定異常,還需要侵入性的檢查(絨毛膜取樣或羊膜穿刺)來確診。根據過去的醫學研究統計,第一孕期唐氏症篩檢結果陽性的孕產婦,平均來說也只有1/22的機會是真正懷有唐氏症的胎兒。

第二孕期唐氏症篩檢
於懷孕15-18週抽血(最晚可以到22週)檢測。

過去會檢測兩個唐氏症相關生化指標,因檢出率較差(約60%),目前已少用。不過因為價格便宜,仍有一些人會選擇這個檢查。筆者並不推薦這種只檢測兩個指標(二指標)的唐氏症篩檢,尤其在高危險群的孕產婦,在這麼低的檢出率下,即使檢查正常仍令人擔心。

現在較常見的是檢測四個唐氏症相關生化指標,稱作四指標唐氏症篩檢
在可接受的5%的偽陽性的前提下,檢出率約80%,也就是有20%漏掉的機會。

檢查結果若為陽性,同樣也只代表懷有唐氏症胎兒的機會超過1/300,並不是說胎兒就一定異常,還需要侵入性的檢查(羊膜穿刺)來確診。根據過去的研究報告,第二孕期四指標唐氏症篩檢結果陽性的孕產婦,平均來說也只有1/32的機會真的懷有唐氏症胎兒。

結合第一孕期的一個生化指標及第二孕期的四個生化指標的血清綜合篩檢
俗稱五指標唐氏症篩檢,較麻煩,需要分兩階段抽血,及第一孕期抽一次、第二孕期抽一次。在偽陽性5%的前提下,檢出率約85%。而在檢查陽性的婦女,實際懷有唐氏症患者的比率約1/20。

還有就是結合第一及第二孕期生化指標及超音波結果的綜合篩檢,在同樣偽陽性5%的前提下,檢出率可達94-95%。但因需結合第一及第二孕期的檢測結果綜合判讀,並非所有醫療院所都能提供這樣的檢測方式。

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篩檢(英文簡稱NIPS或NIPT或NIFTY)
篩檢的方式是檢測存在母體血液中的少量來自胎兒(其實是胎盤)的遺傳片段(DNA),藉以「推測」胎兒染色體是否正常。這個篩檢的方法其實可以花一整個篇章來討論,我們這裡就抓重點簡述。

如果不談價格,這真的是一個好檢查。除了可以看唐氏症,還可以偵測第18及第13對染色體以及性染色體的異常。由於是直接檢測遺傳片段,檢出率比第一或第二孕期唐氏症篩檢好得多。

對唐氏症及第18及第13對染色體異常來說,總體的檢出率是97%,且整體來說假陽性的機會很低,僅1.25%。若分別來看,對唐氏症的檢出率約98.6%(偽陽性率1.01%、偽陰性率1.4%);對性染色體的檢出率則稍低,約90-93%,但同樣維持很低的偽陽性率(0.14-0.23%)。若檢測結果陽性,隨著受檢者的風險指標不同,真的有染色體異常的機會也都在二到四成以上。

偽陰性率也很低。若檢測結果陰性,則出現包括唐氏症、愛德華氏症、透納氏症的機會都小於0.1%。

簡單來說,就是一個相當接近實際情況的篩檢。既然這個篩檢這麼好用,造成現今仍無法普及的原因,就是因為居高不下的價格。這幾年隨著技術的進步,市面各家遺傳檢驗公司的檢查價格有稍降的趨勢,但仍舊比傳統的唐氏症篩檢貴得多就是了。另外,雖然使用的檢測方法雷同,但各家遺傳檢驗公司的檢出率還是可能有些許不同。

有特殊狀況的孕產婦可能會影響這個檢查的準確性,包括體重較重的孕婦(>81公斤)或是多胞胎。所以如果有上述狀況,或許要考慮選擇其他的檢測方式。

另外,現在各個遺傳公司也都開始推出除了檢測常見染色體異常以外的染色體微缺失和微重複。其實依循著各大遺傳相關醫學會的建議,並不認為一般大眾需要檢測微缺失或微重複的異常,一是因為疾病發生率低,二是因為檢初率是否能像檢測染色體一樣高仍有爭議。如果你問我要不要做,我只能說如果經濟能力許可,又願意承擔檢查結果如果陽性所需承受的不確定性,或許可以考慮。

說了這麼多都是篩檢,沒一個確定的,那我直接做羊膜穿刺來確定好不好?

好,當然好。羊膜穿刺是診斷用的,換個方式說就是比前面說的所有篩檢都還要準的意思。
施作的方法如本文的封面圖,就是以細針在超音波導引下穿刺子宮,抽取羊水,再將羊水的中胎兒細胞經培養後,直接分析細胞的染色體。一般施作的時間是在15-17週,但其實整個孕期在11週以後有需要的話都可以考慮施作。

羊膜穿刺當然有缺點。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在做完羊膜穿刺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諸如:破水、出血、感染及流產的風險,都各約1/1000。要接受羊膜穿刺前,要好好想想,是否能夠承擔羊膜穿刺所帶來的風險。

寫到這裡,文章也已經落落長了。提供的仍舊只是大概念,究竟要做甚麼檢查,可以在適當了解每個檢查的檢出率跟意義後,再跟你的醫師討論適合自己的檢測。



本文歡迎轉載,也請告訴你的家人朋友,把健康傳出去!若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討論,或在下方留言,或至Facebook搜尋『婦產科醫生 許沛揚』留言討論喔!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順產] 兩次懷孕該間隔多久?


兩次懷孕期間應該有適當的間隔,可以避免下一次懷孕時一些併發症的發生,但究竟該間隔多久最理想,今天來討論一下。

寫在前面提醒大家的是,目前對於懷孕的間隔究竟是否會直接影響下一胎懷孕的健康狀況,目前還有許多的學說,但由於一些觀察性研究發現懷孕的間隔可能跟一些產科的併發症有相關性,在沒有更進一步研究提出到底是甚麼原因影響這些併發症的發生前,控制懷孕的間隔就變成一個值得嘗試的作法。

懷孕的間隔,太長或太短都不好。

懷孕間隔太長(超過五年以上),因上一次懷孕所出現的一些有好處的生理調適消失,使得懷下一胎時沒有得到上一胎懷孕遺留下來的生理適應。一般建議間隔不要超過五年。

懷孕間隔太短,女性身體及營養狀況尚未恢復,尤其哺餵母乳的女性,因消耗較多的營養,導致下一次懷孕時沒有足夠的營養能提供給下一胎,而可能使下一胎的胎兒生長發育或母體受到影響。與懷孕間隔時間太短相關的疾病包括:母體的貧血、孕期妊娠毒血症的發生、胎兒異常、胎兒體重過輕、胎盤早期剝離、早產、早期破水、產程遲滯、甚至胎兒或新生兒死亡的機會都較高,母體生命危象的機會也較高。

所以,到底最理想的懷孕間隔是甚麼?分成各種不同的狀況,條列如下:

經過足月懷孕、自然產後:間隔一年半到五年而不超過五年。但如果已經年紀較長,年屆35歲,考量到自然懷孕的機會下降,超過35歲的女性則建議間隔一年即可懷下一胎。

經過早產後:沒有很好的科學證據提供建議,因此一般建議至少半年,最好一年。

經過剖腹產後:這個尤其重要,因為如果在剖腹產後嘗試自然生產或有較頻繁的子宮收縮,懷孕間隔若太短(小於6-18個月)可能增加子宮破裂的機會,因此建議剖腹產後間隔一年半至兩年再懷下一胎。若年紀較長,也應至少間隔一年再懷孕較安全。

經過流產(自然或人工)後:間隔半年。過去大多建議間隔半年,雖然有一些新的科學證據顯示更短的懷孕間隔可能說不定有好處,但因證據還不夠多,所以還是維持間隔半年以上的建議。

經過死產後:間隔至少半年。在死產後究竟要間隔多久其實國際間沒有太好的建議,因此主要取流產與足月產後的均值。

特殊狀況,若第一胎有妊娠毒血症,目前有研究指出若懷孕間隔小於一年可能增加妊娠毒血症再發的機會,因此建議應間隔一年以上再懷孕。

既然懷孕需要間隔,中間就需要適當的避孕,不同的女性族群較適合的避孕方式不同,也與是否在哺餵母乳有關,爾後會有文章討論不同階段的女性的避孕選擇。



本文歡迎轉載,也請告訴你的家人朋友,把健康傳出去!若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討論,或在下方留言,或至Facebook搜尋『婦產科醫生 許沛揚』留言討論喔!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助孕] 檢查篇-診斷性(軟式)子宮鏡


之前我們提過,如果夫妻規則行房半年(女方35歲以上)或一年(女方未滿35歲)沒有懷孕,就可能有不孕症的問題,這時便開始需要做一些檢查,看看是否有可矯正的因素。接下來跟助孕相關的一系列討論,就來說說有關檢查的部分。

首先介紹的是子宮鏡。先討論這個檢查並不是因為這個檢查最重要,其實是因為筆者目前是成大醫院診斷性子宮鏡檢查的負責人,實在有必要說明一下檢查的過程、目的及可能帶來的好處。

子宮鏡的構造如上圖,後方是一個可照相的鏡頭,前方是一軟管狀的結構,軟管直徑很細,通常在5 mm以內,成大目前所使用的軟管直徑就是。檢查的流程,基本上就是將此一細管經過子宮頸進入子宮腔,進行觀察及照相。

子宮鏡檢查是用以檢查子宮腔內的環境。如果把子宮想像成一個房間,子宮鏡就是用一個鏡
頭伸到子宮腔這個房間裡面,看房間裡面的配置是否正常。也因為如此,子宮鏡沒辦法評估子宮牆壁(也就是子宮肌肉層)裡面的狀況,也沒辦法評估輸卵管是否通暢。

輸卵管就像兩條通往子宮這個房間的水管,我們在做子宮鏡的當下,理應看到兩個水管的開口,但水管是埋在牆壁裡的,水管裡面是否通暢沒辦法用子宮鏡來評估。要評估子宮肌肉層及輸卵管是否通暢,需要另外做超音波、子宮輸卵管攝影、甚至腹腔鏡。

什麼時候醫師會建議安排子宮鏡?

與不孕症相關的時機,包括懷疑有子宮腔或子宮頸管內的病灶(息肉、肌瘤),或子宮腔內的沾粘,或子宮結構的異常(如子宮中膈)。另外,接受過不孕症治療反覆失敗的個案,也會考慮施作子宮鏡檢。

檢查前要準備甚麼?

其實不用特別準備甚麼。

子宮鏡檢查通常不太會不舒服(比子宮輸卵管攝影好得多)。檢查的過程中不需要麻醉,過程中受檢者都是清醒的。也不需要特別禁食,不過有時會建議檢查前兩個小時內不要吃東西。

有時候醫師會在檢查日前,先給受檢者使用刺激子宮頸軟化的藥物,可能用吃的可能用塞的,依照醫師建議的方式服用即可。

檢查流程

受檢者先平躺架腳,姿勢與一般內診無異,檢查者在局部清潔後會置入鴨嘴,爾後置入子宮鏡。少數受檢者因子宮頸狹窄或子宮角度特異,子宮鏡的細管無法順利進入子宮腔,則可能需要擴張子宮頸或使用固定子宮頸的器械,如果有用到這類的器具,施作時就可能有較多的不適。

整個檢查的過程約耗時5-10分鐘,偶爾若有可以立即處理的病灶需要移除的話則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

為什麼醫師說我的檢查無法完成?

極少數的狀況,因為子宮頸沾黏或狹窄,可能使子宮鏡無法通過,便無法施作。另外也有少數女性若在清醒狀況下無法配合內診,也有可能無法完成子宮鏡檢。

子宮鏡檢查可以增加試管嬰兒療程成功率?

這個在幾年前有些學者是這麼認為的,但就在今年發表在Lancet的兩個較大規模而且高品質的醫學研究並不支持這個觀點。但若在施作診斷性子宮鏡的同時合併子宮內膜的搔刮刺激,目前仍有一些研究顯示可能對反覆著床失敗的個案有一些幫助。在沒有強力科學證據支持對成功率有助益的狀況下,該不該做以及怎麼做,就端看每個個案的個別狀況了。

檢查後要注意什麼嗎?

基本上檢查完後應該不會有太多不適,受檢者可能會覺得下腹悶或像月經要來的感覺,但通常在一天內會緩解。若有需要,也可以服用止痛藥物協助症狀更快速緩解,但需要的人其實很少見。檢查完通常在幾天之內會有少量的出血或出水,屬正常現象,一般三天左右會緩解。若在檢查後有開始有劇烈的腹痛或較大量(像月經第二天)的出血,並非正常現象,應該要盡快就診檢查。

診斷性子宮鏡造成子宮感染的機會很低,根據美國婦產科醫學會的建議,甚至在施作後可以不使用預防性的抗生素。然而由於許多接受子宮鏡檢查的受檢者都是要準備懷孕的個案,而子宮感染又是懷孕的大敵,因此也有醫師在檢查完會建議服用預防性的抗生素。



本文歡迎轉載,也請告訴你的家人朋友,把健康傳出去!若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討論,或在下方留言,或至Facebook搜尋『婦產科醫生 許沛揚』留言討論喔!




2016年11月2日 星期三

[順產] 懷孕究竟該接種哪些疫苗?

在台灣,流感好發於冬季,也就大約在現在這個時候(10-11月)開始出現較多的患者,甚至出現死亡的案例。這幾年在政府大力的宣導下,門診也終於有些孕產婦願意接受疫苗的接種,可是接種疫苗對孕婦真的好嗎?除了流感疫苗,常常也聽衛教師提到其他的疫苗,究竟該不該接種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孕期疫苗的使用。

首先,先寫給尚未懷孕而準備要懷孕的女性

如果可以,應該在懷孕前完成應接種的疫苗,確保懷孕期間對一些可預防的疾病能有抵抗力,這些疫苗包括:流感疫苗、白喉破傷風及百日咳疫苗、水痘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

其中特別要考慮接種的是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水痘疫苗

上述兩種疫苗在懷孕期間不可接種,但若孕期意外得到了這些疾病,可能導致胎兒異常或流產,因此最好在懷孕前就獲得對這些疾病的抵抗力。

此外,根據美國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的建議,在接種上述兩種活菌疫苗後28天內應避免懷孕,尤其水痘疫苗接種後,疫苗製造廠甚至建議在接種後三個月內避免懷孕。話雖如此,過去的醫學文獻並未顯示在接種後不久馬上懷孕的女性或胎兒會出現任何不良反應,因此如果真的這麼不巧在接種疫苗後懷孕,也不建議放棄懷孕。

有些女性來到門診選擇婚前或孕前健檢的時候,也可以考慮檢測德國麻疹病毒的抗體。少數在孩童時未接種過疫苗,或是接種過疫苗但抗體已消失,檢驗的結果會呈現陰性,也就是缺乏抗體,那就應該考慮盡早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另外,水痘帶狀庖疹病毒的感染在懷孕期間也可能造成母體及胎兒的併發症,尤其可能導致胎兒先天畸形或是新生兒的感染,因此建議可以在懷孕前接種水痘疫苗,以避免孕期間受到感染。同樣在婚前或孕前健檢時可考慮檢測水痘病毒的抗體,若無抗體,應考慮接種疫苗。一般的接種時程為兩劑、間隔四到八週。


對懷孕的婦女而言

孕期中建議接受接種的疫苗包括:
1. 破傷風類毒素、減量白喉類毒素、及非細胞型百日咳疫苗(Tdap)
2. 流感疫苗

對於懷孕期間接種疫苗,主要的考量常與胎兒有關。
活菌製成的減毒疫苗,由於疫苗內的活菌仍有感染胎兒的可能性,雖然過去醫學文獻並未明確顯示在孕期接種了活菌疫苗會對新生兒造成影響,但秉持著最小傷害的原則,懷孕期間除非遭到感染的風險極高,否則不建議接種活菌疫苗。

相對的,類毒素、非活性的病毒疫苗、免疫球蛋白製劑則在懷孕期間都是安全的,也就是在整個孕期都可以使用,包括第一孕期。

尤其像是去活性流感疫苗這種有明顯好處的疫苗,一般只要疫苗一上市就建議所有孕婦接種,包括第一孕期的孕婦。其他的疫苗若無急迫性,則建議在28到32週左右接種,如此一來母體產生的抗體輸送到胎兒身上的量較理想,可以提高新生兒的免疫力。

破傷風類毒素、減量白喉類毒素、及非細胞型百日咳疫苗(Tdap)的接種,主要是為了預防百日咳。

由於百日咳感染可能引發新生兒嚴重的呼吸道疾患、敗血症、甚至死亡,因此也受到相當的重視。接種疫苗可以有效預防百日咳,但現行預防接種的時程主要是用在新生兒出生滿2、4、6、及18-27個月時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目前為五合一疫苗)。也就是說,新生兒從出生後至2個多月期間,若沒有從母體得到抗體,就對百日咳沒有適當的防護。

美國婦產科醫學會及我國的衛生福利部傳染防治諮詢委員會都建議孕婦在第二孕期後考慮施打百日咳疫苗,一般建議接種的時間在27到36週之間,若有百日咳流行的狀況,甚至建議更早接種,接種時一次懷孕只要一劑疫苗即可。由於抗體消失速度快,因此每次懷孕都要考慮重新接種。接種後孕產婦身體產生的抗體可以透過胎盤傳給胎兒,進而降低新生兒感染百日咳的機會。

若孕期間沒有接種百日咳疫苗,也應該考慮在產後立即接種。如此可間接保護新生兒,或藉由母乳將部分抗體傳遞給新生兒,但須注意的是,接種疫苗後仍需等至少兩週後抗體才會有保護的效果。此外,目前也建議凡有可能接觸或照顧一歲以下嬰兒的家庭成員,也都應考慮施打百日咳疫苗。

破傷風類毒素、減量白喉類毒素、及非細胞型百日咳疫苗(Tdap)在懷孕期間的使用已經經過很多醫學研究證實相當安全,可以放心接種。

孕期目前建議避免接種的疫苗:

1.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雖然疫苗的製作不含活菌,但因為目前對於這類疫苗使用在孕期是否會有不良反應的研究不足,所以不建議在孕期接種。因為目前接種的時程有三劑,若在接受第一季或第二劑疫苗後發現懷孕了,可以將剩餘的接種延至產後完成。

2. 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前面已經提過這類的活菌疫苗應盡量避免孕期間接種。

3. 水痘疫苗:同樣是活菌疫苗,應避免於孕期間使用。

4. 肺結核的卡介苗:雖然沒有不良報告,但目前不建議於懷孕期間使用。


最後,過去曾有一段時間媒體錯誤報導,幼兒接種疫苗後,疫苗中使用的保存劑硫柳汞(Thimerosal)可能與自閉症有關,這個錯誤報導已經經過許多科學文獻指出兩者並無相關性。同樣的,目前的科學研究顯示孕婦接種了含有硫柳汞的疫苗並不會對新生兒造成不良影響,可以安心使用。再者,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公告,目前國內常規使用的疫苗內以硫柳汞做保存劑的只有日本腦炎疫苗(JE),其他的疫苗(包括流感疫苗)都不含硫柳汞,可以安心接種。

另外可以可慮接種的疫苗百百種,包括:肺炎鏈球菌疫苗、A型肝炎、B型肝炎...等。對於準備到疫區旅行或有高危險接觸到這些疾患的孕婦,還是應該考慮接種,這個部分就跟你的婦產科醫師討論一下吧!本文希望對準備懷孕或懷孕中的婦女有所幫助,記得,該打針的還是要忍耐點啊!

本文歡迎轉載,也請告訴你的家人朋友,把健康傳出去!若有任何問題,歡迎來信討論,或在下方留言,或至Facebook搜尋『婦產科醫生 許沛揚』留言討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