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試管嬰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試管嬰兒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7月8日 星期日

[助孕] 試管嬰兒治療


試管嬰兒治療是目前人工生殖治療的核心,也是不孕症治療的最終手段。這個治療方式發展至今(2018)剛好40年,是20世紀最重要的醫療進展之一,試管嬰兒治療的始祖英國的生理學家愛德華茲更因此在2010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40年來試管嬰兒進步飛快,如今已經發展到第三代的試管嬰兒治療。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試管嬰兒治療到底怎麼做,以及接受治療時的眉眉角角!爾後我們也會進一步詳述治療中每一個重要的環節,以及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在了解試管嬰兒怎麼做之前,我們要先了解自然懷孕是如何發生的(如下圖)。
生理狀況下,精子從離開男性生殖器後,一開始會停留在女性子宮頸附近,然後力爭上游的經過子宮頸、子宮腔、然後到達雙側的輸卵管。這時候如果正好遇到排卵,卵子離開卵巢被輸卵管抓到管腔內,精子卵子就會在輸卵管內相遇。一群精蟲圍繞著卵子,經過一番競爭,強壯的精蟲進入到卵子中,達到授精的目的,卵子於是成為胚胎,也就是未來要長成一個新個體的第一個細胞。胚胎會沿著輸卵管游入子宮腔中,黏合到子宮壁上的子宮內膜,從子宮內膜得到滋養胚胎的養分,這個步驟稱作著床。

試管嬰兒就是把上述的步驟,拉到女性體外來執行。(下圖) 雖然稱作試管嬰兒,但其實胚胎的形成是在培養皿上。精子卵子在培養皿上授精形成胚胎,經過培養幾天後,生殖科醫師會將胚胎送回子宮腔中,稱之為「胚胎植入」。植入後的胚胎若順利著床,便有機會成長為正常胎兒。也就是當使用試管嬰兒治療,只需要 (1)太太有可用的卵子,(2)先生有可用的精子,(3)子宮有可著床的內膜,就可以達到懷孕的目的!
試管嬰兒治療有診斷兼治療的效果,因為治療過程中把「授精」過程由輸卵管改為在體外發生,可以確定胚胎是否能夠正常生成。對於無法授精形成胚胎的個案,目前也能夠用「單一精蟲顯微注射」的方式協助授精(俗稱第二代試管嬰兒治療)。

本文僅描述試管嬰兒治療的大概念,但其實療程方案有很多的細節與選擇(上圖),有些更可能顯著影響治療的成功率,值得逐項討論!你(妳)對於試管嬰兒治療最想知道的是甚麼,在下方留言讓許醫師可以排定討論的優先順序吧!

延伸閱讀:『不孕症求子關鍵:最佳化治療步驟,最大化成功懷孕』
延伸閱讀:『不孕症治療的三個選擇:誘導排卵、人工授精、試管嬰兒』

更多不孕症治療的討論,歡迎上許沛揚醫師的臉書私訊提問喔:

[助孕] 不孕症治療的三個選擇:誘導排卵、人工授精、試管嬰兒


不孕症治療除了針對特定疾病對症下藥之外,同時可能需要輔助生殖治療。治療有三種(說穿了也只有這三個)方式,分別是:誘導排卵人工授精、與試管嬰兒(下圖)。

誘導排卵:最簡單的治療方式,但能克服的問題有限,較適用於年輕且排卵不規則的女性。每個治療週期成功懷孕的機會低(<10%),但成本也是最低的。方法是使用口服或針劑養卵藥物刺激卵泡生長,可能配合超音波追蹤卵泡生長情況及預測排卵時間,算時間在一起,自然授精。

人工授精:常配合誘導排卵以確定排卵的時間,配合排卵日將配偶的精液經洗滌濃縮處理後,用內診(無須麻醉)的方式將濃縮後的精液注入子宮腔,使精蟲能直接游進輸卵管達到自然授精的目的。成功率每週期15-25%,年齡愈長成功率愈低。

試管嬰兒:授精不在輸卵管,而在體外完成,確保胚胎的形成,再將胚胎送回子宮腔。由於需要在體外授精及培養胚胎,需要專業認證過的試管嬰兒實驗室及醫師才能施作,目前全台有超過70家的認證試管嬰兒中心。治療方案相當多變,須隨不同個案的狀況做調整。一般標準作法是用藥物刺激卵巢產生卵泡,待卵泡成熟後施行取卵手術(通常需麻醉)將卵子取出體外,將卵子於實驗室培養皿中授精,再安排時間將授精後的好的胚胎植入子宮腔中。治療成本最高,成功率也是三種治療方式中最高的(20-60%),但仍受到女性年齡的先天因素影響,年齡愈高懷孕率愈低。更多試管嬰兒資訊可以參考『試管嬰兒治療』

寫到這裡大家可能已經發現,年齡這個影響的因素很重要。愈年輕接受治療,所需要的治療方式可能較簡單,成本較低,就可以達到懷孕的目的。隨年齡增長,30-35歲的女性單純使用誘導排卵懷孕成功率較低,就可能需要選擇人工授精治療;而35-38歲以上的女性,即使接受人工授精治療成功率可能仍不理想,就可能需要試管嬰兒治療,所需花費的成本也較高。所以還是提醒大家:生育要趁早啊!

延伸閱讀:『生育要趁早-年齡與不孕症及高危險妊娠!』

對生殖治療的選擇還有疑問嗎?歡迎在底下留言討論,或是上許醫師的臉書訊息提問喔: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助孕] 助孕營養品系列之一:維生素D.


維生素D大家最熟知的大概就是跟鈣質的吸收應用有關,但目前在生殖醫學科,我們已經不僅是把它當作維生素,而是當作一個與生殖系統作用相關的荷爾蒙來看待,主要是由於基礎研究顯示,維生素D會進入到細胞核中,調控基因表現與蛋白質的產生,這樣的行為如同荷爾蒙,所以目前會有這樣的認知。

維生素D的功用實在太多,不只在生殖醫學科,包括乳房外科,內科(尤其腎臟科),產科,小兒科...等都發現維生素D在人體作用廣泛,相關的研究也實在太多,網路上資料也很多,一個篇幅全部討論勢必會失焦,所以本文就只會著重講維生素D在生殖醫學方面的重要性。維生素D在男性和女性生殖功能都有相當的影響(如上圖)。目前主流的觀念主要認為維生素D在男性與精蟲的品質有關,在女性則與胚胎的成功著床荷爾蒙的調節分泌有關


很重要的觀念是,目前普遍認為維生素D的缺乏會影響人工生殖治療的成功率!去年(2017)的10月發表在Human Reproduction期刊(一個在生殖醫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期刊)的一個統合研究(如上圖),收集並分析了多篇過去發表在醫學文獻中探討維生素D與人工生殖/試管嬰兒治療成功率相關性的論文,所得出的結論是:缺乏維生素D的患者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成功率較低,而對缺乏維生素D的患者補充之則可能提高人工生殖治療的成功機會

這裡我所能寫的,仍舊只是『可能提高』治療的成功機會。因為過去針對維生素D缺乏的研究,都是以回溯性研究為主,即使經過統合研究分析,仍然沒有辦法得到一個清楚的因果關係。講多了就複雜了,不過總而言之,大部分的科學研究都指出補充是有好處的,在沒有隨機分派試驗能進一步證實或推翻現階段的認知之前,許醫師也只能就現有最佳證據(Best Available Evidence)提出建議,那就是如果低下,應考慮補充!另外提醒一點,就是對於子宮內膜異位的患者,補充使用時要小心,可以跟你的醫師討論看看。

不光是對懷孕成功率有所影響,維生素D的缺乏目前認為也可能與反覆性流產各種妊娠併發症(包括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胎兒生長遲滯、早產、胎兒成骨異常、產後憂鬱症)有關。孕產婦其實也應該適當適時補充維生素D,根據最新版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修訂第七版』(但其實是2011年的建議,已經七年沒翻新了)中的建議,女性懷孕期間可補充每天200 IU的維生素D(D2或D3皆可),而根據國外的婦產科醫學會的建議,每日補充劑量自400-1000 IU不等,可以再跟自己產檢的醫師討論看看。

維生素D的來源傳統上的認知,90%來自於光照,10%來自於食物。然而受到工商業社會大家在室內工作出門常用防曬空汙影響(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阻擋主要刺激皮膚合成維生素D的紫外光B照射到地面的量),都造成來自光照的維生素D嚴重不足,食物中的維生素D再怎麼補也有限。也是因為如此,目前市面上維生素D的補充製劑多如牛毛,大家再選擇上也比較凌亂些,補充的方式盡量跟自己的醫師討論看看吧。

在這個月(2018年04月)的美國婦產科醫學會期刊(AJOG)出了一篇寫得不錯的文獻回顧,探討『飲食和生育力』的關係!裡面也花了近一整頁的篇幅討論『維生素D』與生育力的相關性,結論跟我們上面提到的差不多:

1. 維生素D缺乏的人懷孕機會可能下降!
2. 已經足夠的人補充之後會不會更好, 目前沒有答案。

小結:現在國人普遍都缺乏維生素D,不孕症的夫婦缺乏的比例更高!維生素D的缺乏目前已知與不孕症有關,適當的補充可能增加人工生殖治療的成功率,也可能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更年期提早來臨等狀況的發生,值得大家注意!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喔!

更多相關知識或討論,連結許醫師的FB: